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村民刘明富引进水蛭养殖,亩均利润三万余元——
“软黄金”敲开致富门

工人在水面收集吊笼


工人将穿成串的水蛭放到架子上晾晒


刘明富检查水蛭幼虫生长情况


水蛭成虫


为水蛭播撒饲料


吊笼被工人接力送到手推车上


用铁丝将水蛭穿起来


养殖户刘明虎整理养殖托盘


  

□本报记者杨戈 王德鹏 本报通讯员陈兰兰摄影报道
  10月7日,走进陵城区神头镇圈刘村水蛭生态养殖基地,农户们正忙着捕捞,将水蛭从水中捞出分拣,再用铁丝穿起来晾晒。见到基地负责人刘明富时,他正将晾晒好的水蛭进行装运,准备发往各地药材市场。
  今年61岁的刘明富是圈刘村村民,让大多数人头皮发麻的“吸血虫”,在他眼里可是能致富的大宝贝。“水蛭,俗称蚂蟥。我们养殖的是宽体金线蛭,不吸血,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体液为食,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肿解毒等药用价值。”刘明富说,水蛭不愁销路,今年干货能卖到每公斤1600元,亩均利润达3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年轻时卖过一段时间水蛭,后来在南方看见别人养殖水蛭,周期短,收益高,也想试试,搞得好的话还能拉动村里人一起赚钱。”2013年,刘明富多次前往江苏考察学习,次年,他结合圈刘村水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流转了村里的低洼地养殖水蛭,成为陵城水蛭养殖第一人。
  “每年5月底下幼苗,9月底开始收获。养殖期间需要收料、下产床、产茧、挖茧、孵化、下水、精养……看似简单,里面学问可不少。”刘明富介绍,刚开始只有2亩地,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水蛭越养越好,2019年成立了蛭同农牧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养殖基地100多亩。
  “养水蛭,水质很关键。”刘明富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技术进行改良,实施更为科学的刀挂布养殖和吊笼养殖,吊笼养殖将水蛭养殖范围固定在水面以下70至80厘米,不与底泥直接接触。食物残渣、粪便经微生物分解后全部落到池塘底部,保证了笼内环境,有效减少水蛭养殖过程的病害发生。
  致富的同时,刘明富不忘惠及村民,不仅帮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把自己的致富经向周边村民推广,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育种苗服务。在他的带动下,陵城区水蛭养殖面积扩大到400余亩,年产值1500余万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软黄金”敲开致富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村村有好戏】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