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健民与临邑抗日“学兵连”


  

□邓吉收
  抗日战争初期,在鲁北临邑县境内,曾出现过一支抗日武装——临邑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学兵连”。说起“学兵连”的创建,齐健民功不可没。
  日军占领临邑县城,他和他和同学暗中组织抗日武装
  齐健民(1920-2002),原名齐金钧,临邑县恒源街道齐家村人。15岁考入临邑师范讲习所,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剿匪斗争。1942年在对日伪军作战中,两次负重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
  1935年,他在临邑师范讲习所,多次聆听郑老师(郑竹桥,山东蓬莱人)的演讲,明白了“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抗日义勇军奋起抗击、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这深深地激发了他对日寇的无比愤恨和强烈的爱国热忱。同时,郑老师还向他们介绍了鲁迅等人的进步著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南下的脚步越来越近,随之县城内商店关门,学校停课,同学们纷纷离校。一时间,整个县城笼罩在恐慌氛围之中。8月,日寇的飞机飞到临邑县城上空狂轰滥炸。10月初,日寇沿德州至济南公路,向临邑逼近,所到之处,抢劫掠夺,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临邑人民跌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寇在速战速决、尽快吞灭中国的勃勃野心驱使下,只顾疯狂入侵,占据大城市,控制交通要道,无力顾及广大农村和小城镇,这样一来,临邑境内一时成为既无自己的政府管理,又无充足日兵占据的“真空”地带。一时间,土匪四起,他们横行乡里,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本来已备受外患之苦,再加上土匪内乱之扰,群众生活可谓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面对外患内忧、满目疮痍的家乡,齐健民内心十分焦虑。1938年1月8日,他满怀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独自到县城观察动静。只见通往县城的各个要道路口,都有日本宪兵、“维持会”在把守,气氛十分紧张。
  在县城南关,巧遇了师范同学马崇忠。国难当头之时,同学相见,心情格外激动,二人当即商定,先把师范的同学组织起来,然后再从长计议。于是,二人做出分工:齐健民负责串联城南同学,马崇忠负责其他地方,并约定30日在县城内北海子同学张玉珍家中碰头。张玉珍家三面环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其家中,十分隐蔽。
  30日这天,齐健民和马崇忠先后来到张玉珍家中,就串联情况做了交流,共联系上十几个同学,大家都一致赞同建立学生武装,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同学们的昂扬斗志,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力量。为了有利于团结和号召同学们起来斗争,反复商讨后,暂将组织命名为“临邑青年学生救国会”,并决定尽快壮大队伍,加大力度串联其他学生和社会进步青年,同时定于2月底在张玉珍家中再相见。
  2月底,已串联到30余人,为了巩固成果,需趁热打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抗日武装。于是,齐健民和马崇忠商议,去城北15华里的祥洼街村找马玉声同学。由马玉声牵线,面见民团“红枪会”的首领孙世荣,争取在孙世荣这块相对安全地方建立自己的武装营地。
  成立“学兵连”,边军事训练,边发动群众
  孙世荣,县城北祥洼街人。“七七事变”前,是临邑境内有较大影响的“红枪会”首领,有很多村庄的青壮年参加了这个防匪防盗、保护村民生命财产的群众性组织,并且,孙世荣还掌握着一部分武装。在马玉声的引荐下,他俩很快见到了孙世荣,经过双方商讨,达成以下3项协议:一是学生武装名称为“临邑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学兵连”,简称“学兵连”;二是“学兵连”的武器弹药和食宿等,均由孙世荣解决。三是“学兵连”的营地,设在马玉声同学家后院。“学兵连”中的军官,由同学们推荐,由孙世荣部予以委任。
  3月中旬,齐健民和马崇忠在城北朱家胡同村主持召开了学生代表会议。与会者20余人,代表60余位同学。会上,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了与孙世荣达成的三项协议,并确定3月25日开始集结。3月底,已有50余位同学(注册65人)到营地集结。学生自带的武器有:钢枪3支、大刀6把、红缨枪20杆、手榴弹18枚。他们分别住进马玉声家后院的北、西两间大屋子里,席地而坐,铺草而卧,虽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涨。经充分酝酿讨论后,一致推荐马崇忠任连长,马玉声、齐健民和丁尚泰,分别任一、二、三排排长,张玉珍任文书,赵长刚担任宣传工作。孙世荣对以上任命下达了委任状。
  “学兵连”成立后,孙世荣派来一位军事教官,教“学兵连”战士们出操和射击。此人原是东北军的一名小军官,虽然他对抗日救国一直是持悲观态度,但丝毫未动摇战士们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战士们除每天参加操练和射击外,积极创作抗日救国、灭匪保民的漫画,书写宣传革命标语传单。还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到周围村庄,召集群众,用自编自导、喜闻乐见的各种表演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灭匪保民的道理。
  按协议约定,孙世荣应负责解决“学兵连”的武器,可孙世荣却迟迟不配发枪支弹药,没有武器,抗日从何谈起?而孙世荣整天在家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少过问抗日救国之事。“学兵连”的战士们对此大失所望,一时间人心涣散。有的想及早离开,有的想再观望一下,有的时离时归。“学兵连”面临严峻的考验。
  找到了共产党,“学兵连”到乐陵加入了八路军
  1938年6月,抗敌后援战地动员委员会的3位成员张海兰、张继孟、张树铭,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主任刘刚平等人,陆续来到“学兵连”。他们带来了八路军来到乐陵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消息。“学兵连”的战士们群情振奋,激动万分。齐健民和马崇忠等人趁机商议决定,由齐健民带几名战士先去乐陵探明情况,马崇忠暂留下来,稳住大家情绪。7月中旬,齐健民与8名战士和社会青年出发去乐陵,一路上日夜兼程,多次与土匪周旋,先后经过商河、德平,到达乐陵。他们受到八路军的热情接待,当即表示,先去冀鲁边军政干校学习,学好本领杀鬼子。齐健民又立即给马崇忠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八路军目前正在打盐山,暂不能率军队去临邑,请接信后马上组织“学兵连”陆续来乐陵,勿失良机。
  马崇忠接到信件后,立即组织“学兵连”的其他战士,分期分批地奔赴乐陵。
  齐健民进入干校不久,又通过考试被延安抗大录取。
  临邑抗日“学兵连”,虽然只存在了半年左右,但它的创建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聚集和输送了新生力量。凡从“学兵连”投入到乐陵军政干校的,毕业后,都为新中国的诞生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血染疆场,为国捐躯,如马忠恕、代连英等;有的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仍肩负重任,尽职守责,如两次担任中共临邑县委书记的马崇忠(后改名马冲)等。“学兵连”的短暂历程,进一步佐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无往而不胜!
  抗日战争期间,齐健民历任冀鲁豫军分区基干团三营副教导员、聊城聊堂情报站站长、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刘邓大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教导队大队长、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军司令部军训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南军区军训科科长、四川省军区茂县军分区副参谋长等职,后担任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处处长兼四川省乒协主席。1983年离休。著有回忆录《金戈铁马坦荡一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齐健民与临邑抗日“学兵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