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珍贵的物品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抗美援朝那场战争——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志愿军某部渡过汉江后围歼残敌。(新华社资料照片)


张长增撰写的回忆录手稿(局部)


张长增捐赠的部分物品


  张长增抗美援朝军功奖牌


志愿军军用水壶


志愿军军用皮包


  

□李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震惊了全世界。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一场威震世界的胜利,换来了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如今,时过境迁,硝烟散去70年,当年英姿飒爽的年轻战士大多已离开人世,健在的也已两鬓斑白,只有那一件件饱经沧桑的老物件仍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曾经的一切,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让我们通过珍贵档案再次翻开这段历史,追忆那场气吞山河的正义之战,致敬两位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的德州英雄。
志原军装备简陋,唯一的制式装备就是军服和50式军用水壶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志愿军装备的火炮与枪械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兵工厂,堪称“万国造”,仅有的制式装备就是志愿军军服和50式军用水壶,其中50式军用水壶是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制式装备。1951年,志愿军的单兵装备,从下到上依次是:袜子、胶单鞋、棉胶鞋、棉手套、棉毡帽、军帽、棉袄、棉裤、棉背心、水壶、子弹袋、手榴弹袋、冲锋枪,干粮袋内为一周的口粮,主食为土豆和炒面、炒黄豆。棉衣反面为白色,反穿有利于雪地隐藏,志愿军棉衣吸水性强,湿后极不保暖。
一枚军功章,一篇回忆录,16次战役的光辉见证
  “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10年前,一位近80岁的老人手指颤抖着写下了这句话。这是抗美援朝老兵奋勇抗敌、保家卫国决心的最有力证明。如今时光荏苒,回忆录中的一字一句依然烙印着老人当年的光荣和自豪。这位老人就是张长增。他1932年出生,山东临清人,1950年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12月,由于战争中把耳朵震聋了,几经调动,最终被安排到德州汽运公司工作。
  张长增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军人,大伯家三个堂兄也都曾上战场英勇对抗侵略者,那份来自家族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让张长增从小就有了“军人梦”。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派兵干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危急关头,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那一年,18岁的张长增在邯郸上军校,他与战友纷纷报名,用实际行动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来到朝鲜战场后,张长增被分到炮兵三十三师担任观测员,主要任务是用望远镜观测地形、测定目标,收集敌方飞机信息及时上报指挥部,为炮兵提供正确的攻击指引,由于我军装备较弱,炮弹有限,每一次攻击都要做到高精准度,所以观测员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炮兵的“眼睛”。战争期间,战士们每天面对着天空中数不清的敌机和震耳欲聋的枪炮声,随时都有战友在身边倒下,张长增与战友虽心有畏惧但信念坚定,用血肉之躯抵挡了美军一次次的猛烈攻击。
  战场上危机四伏、险象迭生,志愿军战士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由于朝鲜山高林密,为高效防御阻击敌人进攻,我军很多防御阵地大多设置在山丘上,但也给运送补给的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一次战斗过程中,张长增奉命前往另一个山头运送汽油,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耳边轰鸣声四起,周围尘土飞扬,身边都是战友的遗体,张长增没有害怕,毅然决然孤身前往,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决心,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次经历让张长增终生难忘。
  抗美援朝期间,张长增历任班长、排长,前后共参与16次战役,每次战斗结束后,他的家乡都会收到喜报,家属也被评为拥军模范。他曾经佩戴过的肩章、领章、胸章、帽徽见证着那段艰苦的岁月,被授予的奖章、纪念章承载着热血沸腾的烽火人生,参军履历档案、立功证明、老相片、回忆录等也都记录着他一生的荣光。
  1955年,受组织安排,张长增被分配到临清航运局,后来到德州汽运公司工作。他时常教育妻子、儿女,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多作贡献。在捐赠现场,张长增的女儿张俊双说:“父亲跟我们说过无数次,要感恩党组织、恪尽职守、奉献社会。这些老物件是他一生的荣耀也是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我希望它们能被妥善保存,让红色革命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
一个水壶,一个书包,一段难忘的友谊
  鞠广富,1936年7月生,夏津县双庙镇中鸭村人。1953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同年随部队从山东出发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退役。
  参军那天,鞠广富与战友从郑保屯出发去了禹城,换上新军装,开始了2个月的新兵训练,当时他是新兵连连长的通讯员。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部队突然接到了向北开拔的命令,17岁的鞠广富满怀报国之志,立刻收拾行装随军出发,行军队伍乘了五六天火车,从德州一直到热河省朝阳县(今辽宁省朝阳市),在经过战备常识、实弹冲刺、防空作战、战场救护等战地集训后,鞠广富被编入第33师558炮兵团。
  1953年5月,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打响,部队奉命入朝参战。鞠广富和战士们从朝阳一路到达安东,下了火车就钻进了防空洞,部队领导为他们做了思想动员,讲述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性、迫切性,并对即将入朝作战的战士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他印象最深的是行军纪律,为了避免目标暴露而遭到美军轰炸,所有战士在入朝前要将镜子、手表、水瓶等反光物品一律上缴封存或自作处理。当晚,列车开上了鸭绿江桥,车窗外的朝鲜战场炮火轰鸣、硝烟四起,敌人的炸弹在鸭绿江中炸起冲天水柱,白天美军敌机不断侦查、扫射、轰炸,子弹和大炮随时可能从天而降,部队只能在山洞隐蔽待命,夜晚启程,靠战士们两条腿步行前往,在行军了三个夜晚后,鞠广富终于到达了558团守驻地,在那里收到了部分物资,其中就包括伴随他一生的军用水壶。
  进入驻地后,鞠广富被安排在首长住宿的洞外执勤站岗,战场的黑夜十分漫长,炮火声持续整夜,敌方阵地强烈的探照灯在天空中扫来扫去。鞠广富第一次夜间执勤,独自一人站在荒山野岭,寒冷的天气与心中的恐惧让他直打哆嗦,老排长担心新兵,要代替他执勤站岗,鞠广富也没有独自离开,两人站了好长时间才回去休息,从此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后来排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皮包送给了鞠广富,直到1955年4月部队撤离,他将这只皮包带回祖国并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近70年。“父亲对这个书包很是珍惜,轻易不拿出来,到现在也保存得很好。”鞠广富的儿子鞠庆荣自豪地说道。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高举正义旗帜,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历经两年零9个月,把敌人从鸭绿江打回了“三八线”,彻底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树立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中国风华正茂、盛世所愿,志愿军战士们用热血和生命锻造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依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强敌,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