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乡村振兴的“德州实践”
——德州“多点突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观察

2022年,德州“吨半粮”产能建设首战告捷


  

□贾云鹏 王得格
  近年来,德州市把“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双镇百村”建设和“食品名市”建设等重点任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同步推进“县镇同权”和“三类地”(农用地、闲散废弃地、“飞地”)开发利用系列改革,走出了一条适合平原传统农业区、粮食主产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全市农业向二三产延伸融合发展,乡村百业兴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改善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变,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德州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土地、产业、人口、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规模化、园区化、城镇化、融合化和均等化提升,分“发展规模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构建小城镇体系吸引留住农村人口”“三步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乡村振兴关键要看农民富不富裕
  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一直以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粮”。也正由此,全市粮食产能连续提升,成为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然而,“产粮越多经济越落后”的怪圈,曾让德州长期陷入“经济弱、财政穷”的尴尬境地。对农民而言,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看农民富不富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践,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德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说。
  对比江浙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当地群众较早实现富裕,通过以工补农、参与返乡建设实现对农村的反哺。
  对比省内潍坊、聊城等农业大市,两市较早完成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蔬菜瓜果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大幅增收。
  反观德州,作为粮食主产区,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是“第一要务”,农村二三产业“空白化”现象突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并不具备空间和条件。同时,农村人口占比高、镇村规模小、资源要素分散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农业农村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全市56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270万;全省57个建制乡中,德州有14个、占1/4,常住人口平均2万人以下;500人以下的村占全市总村数的50%以上。“人均不足2亩地,户均不到10亩田,集体经济无出路,群众手里没有钱”是德州农业农村的现实写照。
  德州市委认为,农民、土地和粮食是德州农业农村发展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必须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二、粮食生产规模化,农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反增”
  2021年,在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委省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120万亩核心区、亩产1500公斤以上,300万亩辐射区、亩产1200公斤以上,600万亩带动区、亩产1100公斤以上,建成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一)创建“吨半粮”,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吨半粮”是指年亩产达到1500公斤。创建“吨半粮”,就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提升单产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为做好这一全市农业“一号工程”,德州建立“书记抓粮”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投入粮食生产。
  一是牢牢把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内涵要求,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提升、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六大工程”;二是大力推广供种、深耕、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管理模式“六统一”技术规范,组织农技队伍示范带动农民科学种粮。
  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超过50%创建面积达到“吨半粮”目标,实现首战告捷。今年上半年,核心区超过九成地块小麦产量超过650公斤/亩,实现“吨半粮”创建夏季目标。
  今年,德州入选“全国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试点建设期3至5年内,全市符合立项条件的825.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吨半粮”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改善,亩均粮食产能将提升10%以上。此外,德州正在创建“吨半粮”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这一全国首创的标准,将为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提供科学支撑。
  (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2023年初,在齐河县焦庙镇西姜村,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举行了“保底+ 334分红”生产全托管模式分红大会。村民于斌说:“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规模化经营,一亩地一年拿到1700多元,比自己种地收入还高,真是太省心了。”
  近年来,德州粮食生产呈现出明显变化:一是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成为种粮“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二是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少数坚持自主经营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今年麦收季,不少镇村干部活跃在田间地头,既抓夏粮生产,也动员群众参与规模经营。他们耐心做群众工作:土地规模经营,不仅有固定收入,年底还有分红;种地不再操心,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还可以干别的增收。
  “‘吨半粮’创建的核心思路就是‘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孙丰勇说,规模经营形式多样,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流转,也可以入股合作社;自主经营也不用过于操心,既能全部托管,也能订单式托管。
  目前,德州发展农民合作社1.49万家、社员49万户,家庭农场940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44个。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11.85万亩,占农村承包地面积的50.23%,加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托管,土地规模化经营占比在78%左右。
  (三)政策集成支持,为“吨半粮”创建提供强力保障
  粮食生产,政策是保障。德州改变过去政策碎片化、单一化、导向不明确的传统工作思路,打出政策“组合拳”。
  一是统筹整合产粮大县奖励、农业生产救灾等国家、省涉农项目资金30多亿元,向“吨半粮”核心区倾斜。二是市级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县级每年配套至少1000万元,争取政府专项债券投入“吨半粮”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推广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承保率在88%以上;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中央和省每亩补贴200元的基础上,将补贴标准提高到300元/亩。
  为激发农民科学种粮的积极性,市、县两级还列支521.3万元奖励资金,组织开展粮王大赛,让种粮既有收益又有荣誉。“现在政策好,只要精心琢磨种田门道,人人有望冲击‘粮王’。”2022年德州市级“粮王”段希林说。
三、产业发展园区化,离土农民就近就业“二次增收”
  中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跳出粮食看农业,跳出农业看农村。”德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市“双镇百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苑衍刚说,德州坚持产业就业同步谋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现多元增收。农民富裕了,乡村也就振兴了。
  (一)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食品名市
  中央多次强调,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德州立足“吨半粮”创建和高品质原粮基地基础,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补齐粮食深加工短板,助力打造中国食品名市,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德州坚持育引结合,积极开展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同时加大区域重点农业企业、大型集团招引力度,建设农产品食品高端产业基地。
  如以“德州扒鸡”为核心,依托双汇、金锣等40余家规上肉制品加工企业,打造肉制品加工基地;依托发达、中粮等打造粮油精深加工基地;依托保龄宝、禹王等企业,打造功能食品生产基地等。
  目前,德州已初步形成以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功能食品、调味料、预制食品、休闲食品、饮品饮料七大细分领域为支撑的产业链发展体系。
  (二)搭建园区化平台,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
  今年4月,位于平原县的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启动建设,这是山东省与农业农村部共同推进,发展农产品食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园区。
  园区化是近年来德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产业向园区集中,避免走过去散、乱、无序发展的老路。”孙丰勇说,园区产业布局兼顾培育税源和吸纳劳动力,招引入园的不仅有大企业,还有大量中小企业、电商平台等服务类企业,目的就是培育产业生态,推动园区自我配套、自我循环,实现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目前,德州正加快构建以各级开发区、专业园区、乡镇工业园构成的产业发展平台体系,从而拉开城乡发展框架和空间,形成各类产业园区同向、错位发展的格局。
  禹城市抓住多项土地改革试点机遇,建设“一镇一园”。其中,辛店镇建设两个工业园区,吸纳企业38家,2160余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2021年、2022年,产业园区税收分别为92万元、168万元,今年1至4月就达到232万元。”辛店镇党委书记翟云德说,工业园区不仅扩宽了农民就近就业渠道,更为乡镇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
  (三)以改革放权赋能,支持中心镇村做大做强
  统计数据显示,德州“十强镇”中,常住人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国百强镇平均水平的17%、7%和5.8%。实际上,不只在德州,全省镇域不强现状长期客观存在。
  “镇域实力不强,乡村振兴龙头作用就难以发挥。”苑衍刚认为,乡镇是为农服务的龙头,也理应是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和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龙头,乡村要振兴,乡镇必振兴。
  2021年,德州启动实施“双镇百村”建设,确定对10个中心镇、11个特色镇和100个中心村进行重点培育。坚持规划引领、改革驱动,通过推进镇域规划市级统筹,实施“县镇同权”和“三类地”开发利用等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为乡镇发展放权、赋能。借助“三类地”开发利用,各县区、乡镇引导村集体整合资金、土地指标折价入股,集中到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乡镇。目前,全市已建设23处“飞地”产业园。
  禹城市还专门出台稳收返还等支持政策,赋予乡镇“财权”。针对乡镇产业园区内企业(经认定)纳税县级留成部分,执行100%返还奖励,用于支持乡镇产业发展。
四、基层组织共联共建,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要素分散、发展思路不多这一制约村级发展的普遍性难题,2020年以来,德州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联、治理相融、人文相亲、规模适度”的原则,探索打造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推动基层各类组织联建共建、资源共用共享,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推动村庄抱团发展
  陵城区边临镇西于架村是周边有名的富裕村,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发展空间受限。而紧邻的东于架村却是一个弱村,有耕地无产业。2020年,陵城区以西于架村、东于架村、郭庄村3个村为主体成立德轩党建联合体,统筹优势资源,推动抱团发展。去年,党建联合体带动周边13个村庄集体经济增收达10万元以上。
  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田卫东说:“以党建联合体建设逐步推动实现农村经济、利益、治理、服务一体,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能有效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全市建立党建联合体822个,发展产业项目1136个,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
  (二)推进经济组织融合,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除村级党组织融合外,还要推进经济组织融合,这是德州的又一重大探索。德州扎实开展村级合作社、乡镇联合社、县区联合总社联创活动,全市合作社实现一张网运行。
  平原县龙门街道军仓新村是由军屯、张家仓等11个村合并而成,目前已实现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3个方面的组织融合,特别是整合集体资金资产、土地资源成立军仓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有效强化了集体经济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整合资源要素,探索多渠道增收方式
  在村级,合作社、村办公司灵活运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务工、订单收购等方式,促进农业增产、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在县乡一级,联合社整合各类资源,直接对接龙头企业,通过开展订单合作等,解决了单个合作社无法解决的产品单一、品质保证、资金薄弱等难题。
  如平原县桃园街道粮食安全党建联合体,整合土地、资金,对接中粮、鲁望集团等农业企业,发展订单种植,所辖各村年增收15万元以上。“通过内引外联、挖潜增效,党建联合体架起集体、群众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桥梁,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村庄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平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登雷说。
五、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中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调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在支持县域发展的同时,德州以“双镇百村”建设为引领,逐步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呈现出外出人口回流的可喜局面。
  (一)构建小城镇体系,提升人口承载力、吸引力
  在陵城区糜镇政府驻地,周边农民几年前就住进了整齐排列的居民楼,楼下有公园、商场;产业园区为年轻人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老人看病有卫生院,学生上学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出镇。
  糜镇是德州选定的10个中心镇之一。长期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越建越大,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由于青壮年外出,造成“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留守儿童缺乏管教”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
  通过实施“双镇百村”工程,德州重点围绕统筹产城融合综合配套,按城市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加强城镇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乡镇吸引力,推动构建“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乡镇(小城镇)”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镇村人口承载力、吸引力。
  (二)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过去,不少乡镇“就是一条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德州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护,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一是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编制完成,98个乡镇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354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规划;二是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中心城区、齐河县、宁津县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1180个村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部完成,累计84.8万户村民实现清洁取暖;三是建立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管养体系,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三)服务下沉到群众身边,提升办事满意度
  为支持“双镇百村”建设,德州实施“县镇同权”改革,对原有县级实施的210项审批权力事项、90项政务服务事项、45项高频行政处罚事项,分类下放至镇级。目前,10个中心镇挂牌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分局,辐射周边49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0%;先后打造了齐河县“小齐帮办”、临邑县“邑路帮办”等政务服务品牌,武城县与德城区、平原县和故城县等签订跨域通办协议,推行政务服务联动联办。
  在不断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基础上,德州整合法律、警务等各类服务资源,先后建设744个联合体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快递服务站、便民理发室等进驻,采取乡镇干部下沉、村干部上挂等方式充实服务力量,下放135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审批事项,群众普遍反映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乡村振兴“不走样”
  德州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全方位激活核心资源要素,有效破解了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困境,走出了全面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总结德州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乡村振兴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福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的过程,既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资源要素化散为聚的过程,也是重构乡村,推动农业农村农民资源权益再分配的过程。
  德州在改革中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群众立场,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扎实的群众工作,确保改革不留“后遗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例如,武城县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机制,既保障了进城农民的“权”又维护了“利”,为农民进城落户吃上“定心丸”;又如,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小挂钩)项目,建设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过程中,德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障耕地不减少有增加的同时,转换农民角色,帮助他们就近就业,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关键要素保障
  长期以来,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出,造成了农业农村这一现代化短板,以及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产业“空白化”等现实问题。
  以“三类地”开发利用改革为例,德州规定,开发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更多留在农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改变了过去县级政府全部“拿走”指标的做法。以目前45万元/亩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例,37万元/亩用于村民拆迁、安置,8万元/亩则注入村集体,通过入股“飞地”产业园,让村集体、村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德州引导资金、技术、人才进农业、进农村,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示范引领,中心镇村带动乡村连片振兴
  从实践看,乡镇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人口承载空间和快速发展潜力,完全可以成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龙头。德州实施“双镇百村”工程,配套“县镇同权”系列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在乡镇这一关键节点汇聚,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和公共服务的提升,逐步使之成为乡村的经济中心、治理中心和服务中心。
  今年是德州“双镇百村”建设“三年大变样”的关键时期,一些乡镇镇区商业综合体、金融机构网点、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水电气站、垃圾一体化处理、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生态园区有序分布。据统计,近三年各中心镇集聚人口新增5.1万人,镇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6%左右,带动市域城镇化率提升约1%。
  “每一个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就是一处乡村振兴的示范地、示范点。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中心镇村发展了,周边村庄带动起来了,也就开启了乡村连片振兴的良好局面。”苑衍刚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村振兴的“德州实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