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闲时就饮一杯茶
  

□夏传玉
  品茶,总感觉到有点太过文艺范儿。我只能算作是喝茶。一只茶杯,放入少许绿茶或红茶,滚滚热水注入,静静看着时而升腾时而沉落的叶子,感觉就像品味人生经历。须臾,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喝一口,一股温热自口腔滑入胸腹,甘爽而清心之感迅速遍及全身。这,也许就是我喜欢喝茶的原因。
  中国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俗。早在《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此处的“荼”即为后来的“茶”。可见至少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喝茶的习惯。至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就将“荼”字正名为“茶”字,一“横”之差,反映了隋唐饮茶之风已大行其道。唐人还出了个“茶圣”陆羽,他著有《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痛而去疠”,全面阐述茶之精妙。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当时茶树栽培与茶叶生产已经遍及我国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还写了一本《茶谱》。
  为悟茶道,曾专门听过专家讲授如何辨茶,如何品茶,如何赏茶……因为愚笨,品茶技艺没有学多少,只了解些有关茶的知识。经过不同方式加工处理,茶的品种众多,有绿茶、红茶、青茶,有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也有生茶、熟茶……绿茶、黄茶、白茶起源较早,红茶最早出现在明代,乌龙茶出现得更晚一些。也了解到,安吉的白茶不是真正意义的白茶,而是绿茶,大红袍是青茶而非红茶,洞庭碧螺春茶产在太湖洞庭东山西山而非产在洞庭湖,等等。看来,茶文化知识的确广博啊。
  首次饮茶是在何时,已记不清。最早的记忆中,家中喝的茶,是奶奶自制的。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桑树、石榴树伸出了淡色红中带黄的嫩芽。这时,奶奶总是踮着一双小脚,踩着小木凳,将嫩芽轻轻采下,柳条小筐慢慢充盈起来。奶奶将嫩芽在井水中淘洗干净,放置阴凉处,晾至嫩芽脱水,才收起来,用手轻轻搓压,嫩叶由青绿色变成青黑色。这时,奶奶在铁锅下燃起木柴,待铁锅稍热,将搓压好的嫩叶下锅,不断用手翻炒,待到水分完全失去,这时,一锅充满春天气息的淡绿色的桑芽茶、石榴芽茶才算大功告成。一闻,一股略带涩味的清香扑鼻而来。待新炒的茶冷却下来,奶奶仔细地放入陶罐中,封好罐口,能喝上一年呢。这算是家乡自制的土茶吧,但喝起来味道还是挺不错的,清香中间杂着一股微苦,还能清火去燥。
  真正喝上南方的茶,是在十几岁时。外祖父是个茶痴,每天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起炉灶,烧上一壶清泉水,将一把茉莉花茶放入大大的陶瓷茶壶中,然后冲入开水,一股茉莉花香立刻盈满草屋。外祖父这顿早茶直喝到浑身微汗,才开始吃早餐。那时年少,对此总是不太理解:一顿早茶何以竟然比早餐更重要?外祖父哈哈一笑:饮酒能成仙,品茶能成道,早茶一杯,似神仙呀。
  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自然恬静,给身处喧嚣旋涡的灵魂找一处憩息之所。大凡品茶之风盛行的地方,人们的性格多偏向平和。现代社会中,喝茶更多地表现为社交活动:三五好友端坐几前,品味茶香、品味人生,其乐融融。喝茶也会让人生变得细腻起来:“这茶太软”“这茶软中有回甘”“这茶苦重些”“这茶让舌底生津”……品茶也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其实,人世间,人与人若实现和睦和谐相处,彼此的交流与默契不可或缺。
  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喝茶成为办公室必备的功夫,什么绿茶、红茶之类,有什么就喝什么。有一年,决定去南方看一下,看看茶叶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七八月里,北方热浪翻滚,乘火车、坐汽车进入武夷山,一股温润涌入肌肤,一股清凉沁入肺腑,一股沉静侵入心灵。
  茶农说,茶与水是不分的,无好山好水育不出好茶;茶与润是不离的,离开温润环境茶味就会显得浮浅;茶与静是同在的,人只有在沉静中才真正品出茶之真味。
  人生与品茶,相伴相生,也许就是凭借茶味以滋润平生的甘苦吧!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闲时就饮一杯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