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又到芒种麦黄时
  

□满春重
  鲁西北的芒种时节,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千里沃野,麦浪翻滚。此时的大地,金黄色是它的主色调,村野河边的绿树成了它的陪衬,遍地盛开的野花成了它的点缀。登高远望,它就是一幅金粉丹青涂抹的水彩画,描绘出了小麦丰收季节的多姿多彩!
  我喜欢芒种时节的到来,不仅仅是因为她那绚丽的景色,更是因为每到这时她会勾起自己儿时的那些美好回忆。小时候,“过麦”是大人最苦最累的一段日子,而孩子们却不知道老人的艰辛,一到这时特别兴奋。小麦堆上场了,打麦场上经常是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地方。大人们在不停地忙活着。上午把收割的小麦摊晒开来,中午太阳当头的时候,吆喝着牲口拉着石碌碡开始“轧麦子”,然后就“起场了”。麦秸堆起来像一个金灿灿的小山,散发着麦秆的清香。我非常喜欢依偎在麦秸堆的怀里,呼吸着她的芳香,用麦秆编织着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扬场”也是我喜欢欣赏的一道风景。这是个技术活,不经过专门的训练是干不了的。大头的木锨铲起刚刚轧落的麦粒,侧迎着风扬起一条微微弯曲的弧线,麦子落在地上,麦糠被吹出去落在旁边,崭新的小麦就脱出来了。当看到小麦装到口袋里的时候,人们的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孩子们更是高兴,大家知道,很快这些麦子就要变成餐桌上的馒头大饼了,又有好吃的了!
  麦收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但也有一些记忆是不堪回首的。小时候,一到芒种时节人们盼麦熟,盼麦收,但等来的往往是愁容,是无奈。那时候,由于土地盐碱贫瘠、水利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下等原因,小麦产量很低,一亩地能收一口袋(大约一百二三十斤)小麦就是大丰收了。有些年份遇上自然灾害,收成更是少得可怜。本是收获的季节,却没有粮食吃。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就不用说了,就是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多家庭也会经常断粮断炊。记得有一年麦收后,我们生产队每人平均只分了8斤小麦。麦收后居然都没能吃上一顿纯正白面做的饭。母亲用一层白面夹一层地瓜干面做成“花卷”,哄我们说这样又好吃又好看。
  最难忘记的,还有就是“过麦”时的辛苦!小时候没体会,光是听大人说麦收时会累得腰疼腿疼浑身疼,到了自己能割麦子的年龄,每年也会加入麦收大军,那滋味可真是:怎一个“累”字了得。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割麦子还是在离开了老家在师范上学的时候。入学第二年的麦收季节,学校里组织学生们到县里的农场帮助麦收。农场的地都是大片大片的,站在地头上远处望不到尽头。老师说大家看到远处那一排高高的大树了吗,割到那儿就到头了,再割回来,今天上午我们就完成任务了。于是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第一次割麦子,还没割出三五十米,就已经气喘吁吁了,看着干在前面的同学,只好咬牙坚持着,一上午的任务总算完成了。吃罢午饭,下午又是一个来回。结果第二天浑身疼得像散了架,一动都不愿意动。从那以后,每年的麦收季节我都要去参加割麦子。参加工作后麦收期间去帮助单位所包的大队割麦子,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后,每年都回老家参加麦收。腰腿还是照样疼,但心里却舒畅了。一年年,麦子越打越多,一年四季都可以蒸馒头、烙大饼了!
  又到芒种麦黄时。如今的麦收时节已经完全不是记忆中的那些画面了。麦田还是黄色的,但黄得更加金光灿灿,黄得更加流光溢彩,黄得更加赏心悦目。麦田里看不到过去的人山人海,只听到收割机的隆隆轰鸣。麦场消失了,没有了扬场农夫的恣意挥洒,没有了孩子们的追逐欢笑,留给人们的是望着即将丰收的麦田脸上绽放的笑容。亩产千斤小麦已大面积实现,吃馒头成为奢望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麦收时节情景的变化,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复兴路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成熟的金黄!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又到芒种麦黄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