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我市以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新名片

  ▲3月24日,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投资贸易与文化旅游交流周旅游图片、绘画及特色产品展在市会展中心举行。图为市民在了解印尼特色美食。 记者孙耕摄


  

□本报记者王德鹏本报通讯员谭明明王凡存崔志华
  “东盟投资推介会——走进德州”活动5月17日至19日在我市举行,作为主题特色展示场所的东盟小商品城已准备就绪,届时德州市民不仅可在家门口欣赏东盟国家特色产品展,还能品尝东盟各国特色美食,感受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德州和东盟虽相隔万里,但在合作上却历史悠久、基础扎实、空间广阔。目前,德州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涵盖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今年前4个月,我市与东盟的进出口货值实现41亿元,占比达22.6%。
搭平台优服务扩大德州东盟“朋友圈”
  今年3月下旬,“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投资贸易与文化旅游交流周”活动期间,“德州·东盟国际化政务服务专区”揭牌格外引人瞩目。
  “这是我市在全国首创的涉外政务服务新模式。”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四科科长潘洪杰介绍,专区集成12个部门、46项涉外服务事项,推出“7+N”办事链条,可为东盟各国外资企业、外籍人士等跨境往来提供高质量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领导小组,并承担了山东省对外友协东盟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职能,设立了德州-东盟项目中心,制定了德州市对接东盟五年行动计划。
  我市先后开展“百企下南洋”、德州东盟产业合作论坛、“泰国风情周”、中国—东盟(德州)经贸对接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与东盟国家在产业合作、经贸往来等方面关系愈加密切。2021年4月,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贸易系列之走进德州活动举办,我市成为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在广西以外首次举办对接东盟活动的城市。
  为持续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我市还创设“携手东盟相约德州”对接东盟工作品牌,定期组织东盟国家主题周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等高规格高能级国际会议。
  今年“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投资贸易与文化旅游交流周”活动期间,山东省7所高校与印尼7所高校共同签署了友好合作倡议书,并成立了“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高校国际合作联盟”共同拓宽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
  “联盟秘书处设在德州学院,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我们将持续探索与印尼高校的合作途径,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德州学院副校长李永平表示。
  一组数据彰显了我市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升温:2020年东盟成为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全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56.3亿元,同比增长30.7%。2021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69.5亿元,同比增长23.6%。2022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实现115.2亿元,同比增长65.8%。
迎进来走出去促进贸易投资新合作
  5月11日,走进位于庆云县的君创锁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包包钢丝封条在流水线上奔驰,工人们忙着检验、装箱,赶制发往越南的订单产品。
  “目前,我县50余家出口企业,与东盟市场有业务往来的占到三分之二,东盟正成为我县外经贸的重要国际市场。”庆云县商务局局长侯德贵介绍。
  为鼓励企业对接东盟市场,扩大外贸出口额,庆云县认真落实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对参加国际展会、申报国际专利保护、进军国际商贸平台的外贸企业给予补贴,同时根据企业外贸出口额度给予一定数额的返还补助。
  目前,东盟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九成企业是中小企业,对先进设备、创新技术需求旺盛。德州产业基础良好、要素齐备,且正在加快构建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医养健康、食品加工等“541”产业体系,能为双方企业打造一个扩大开放的外向型商贸平台。
  随着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双方合作持续升温。我市通过“百企下南洋”活动,在东盟十国共举办31场商务对接活动,合作签约92个,总金额逾40亿元;东盟国家180多名工商界代表参加首届“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和120多家德州企业代表进行深度对接洽谈。
  截至目前,有28家来自东盟的企业在德州投资,其中制造业13家、新能源8家。 (下转A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新名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