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破解农村务工难,帮助困难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宁津以工代赈做法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王志强本报通讯员孟凡飞张瑞康
  往年,春节一过,宁津县津城街道码头孙村村民孙长志便张罗着外出打工。今年母亲病重,他既要照顾老人,又想外出赚钱,54岁的他心急火燎,嘴上都起了泡。
  踌躇之际,村党支部书记孙长鹏上门讲政策,说起全县正在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啥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老孙一下子动了心,起初的顾虑也打消了,“咱年纪大,出去找工作不好找,家门口上班,还能抽空回家照顾老人,这个适合我!”
  登记个人信息,写上特长和意愿,留下电话。不久后,孙长志便接到电话。
  在宁津县农产品骨干保鲜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先接受安全培训、岗前培训,再参加技能培训,孙长志上岗了,1个月能赚4000多元。
  “虽然比在外打工赚得少了点,但是又能赚钱又能顾家,我很知足。”孙长志说。
  和他一样,去年一年,宁津县有985名留守人员参与以工代赈项目,领了1442万元工资。
  这985名留守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家庭条件一般,有一定劳动能力、无法外出打工。
  在宁津县张宅闸改建以工代赈项目,79岁的杨风皋在此打扫卫生,一个月工资能领到3000多元。60岁的肖文起做装卸工,一个月能领到3900元。
  除了少部分有特长的人员外,大部分人被安置在安装工、机械操作工、搬运工、保管员、炊事员、安全员、看护员等“三工四员”岗位上,这些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易学易干的工种,能确保岗位设置人性化、个性化、科学合理。
  “如何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宁津县立足工作实际,在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以工代赈有关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务工代替赈济,用项目推动发展。”宁津县发改局副局长吴延筱说,他们探索建立了“1253”工作法,即:一项机制、两本台账、五步到岗、三方监管,推动以工代赈工作顺利实施,初步取得了群众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的良好效果。 (下转A3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宁津以工代赈做法全国推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