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守墓护忠魂薪火代代传

戚云申向志愿者展示他整理的手稿


戚云申到陵园祭拜


志愿者擦拭墓碑


  

口述武城县戚庄村村民戚云申整理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李淑冉张敏
  快到清明了,我得去陵园看看,让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一尘不染。
  陵园位于武城县老城镇戚庄村西,始建于1949年7月,是当时的武城县委、县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戚烽烈士而建,其父亲、武城县抗日县政府代县长戚夯烈士也安葬在这里。每年清明,我都会来到墓前,仔细清扫墓碑上的尘土。
  我叫戚云申,今年82岁,是戚烽的同族侄孙。从1992年退休回到戚庄村开始,守墓已经超过30个年头。
听着水坡战斗的故事长大
  山东武城县,戚烽英名传。忠心为抗日,尽洒血和汗。
  中华好儿郎,宁死腰不弯。坚如顶天松,永立运河边。
  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在水坡战斗中牺牲的戚烽烈士。
  戚烽原名戚绍炎,1921年8月出生,戚庄村人。1935年,考入省立第十二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武城县县长弃城南逃,全县一片混乱。戚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大声疾呼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收复国土。193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地下党员,并在本村成立了党支部。同年8月,组织了武城县第一支党的抗日武装——戚庄游击小组。
  当时,他带领游击小组刀铡汉奸伪乡长戚士枝,讨伐叛逆石友三,袭击敌据点、炸汽车、割电线,先后7次打击了日寇的“强化治安”行动。1939年10月,队伍发展到30多人,被改编为冀南四分区武城独立营,戚烽任基干连指导员。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汉奸伪军闻名丧胆。为了让戚烽投降,日伪军把他的姐姐、妻子都抓起来,威胁他。但一家人表示,就是死也绝不投降,敌人的目的没有达到。
  1942年4月,日军对我冀南军民进行了疯狂的“铁壁合围”大扫荡。12月27日夜,独立营夜宿水坡村,由于汉奸告密遭800余日伪军包围。当时情况紧急,独立营决定由我大伯带领多数战士突围,留下26名战士在戚烽的带领下阻击掩护。最后,负责阻击的战士全部英勇牺牲。
  我的大伯、父亲和三叔都参加了水坡战斗,三叔当场牺牲,大伯带人突围了出去,父亲从战场被抬回家后13天去世,当时我刚刚满月。幼年时我经常去村西的抗日烈士公墓,听着水坡战斗的故事长大,被烈士英勇的斗争精神折服,立志为烈士守好墓、让烈士安息。
能为英雄守墓,感到很光荣
  一瓶水、一支牙刷、一块抹布,每次来,我都会仔细清洗墓碑上的尘土。有时一个人,有时带着家里的晚辈。30年来,我打扫陵园卫生、修剪花草树木、修缮陵园设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守护陵园中。有时外出走亲戚或者生病住院,心里仍然惦记着。为烈士守墓护园,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岁月流转,昔日的黄沙地变成了万顷良田,但历史的印痕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愈加深厚。瞻仰着碑刻上的文字,昔日的硝烟弥漫仿佛就在眼前。
  1974年的清明节,戚烽的战友张公安来扫墓。当时他已经52岁了,在去陵园的路上,一直向我讲述曾经战斗的故事,情绪没有太大波动。可一看到墓碑,他的眼泪突然就掉下来了,那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他说:“指导员,您放心,我会继续发扬当年连队的战斗精神,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
  人不能忘本,没有英烈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能为抗战英雄守墓,我感到很光荣。
  在我的影响带动下,许多村民自发为戚烽烈士扫墓,他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一直被大家铭记。更令我欣慰的是,这几年,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烈士陵园的保护力度,这座公墓已成为武城乃至周边县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戚夯、戚烽烈士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并成功入选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墓的时候,我经常念叨:“爷爷,现在国家发展得很好,大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您安息吧。”
整理英雄事迹,传承红色精神
  戚烽的妹妹、我的姑奶奶戚淑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于1962年和大学同班同学赵增珠喜结连理。1968年,他们生下一个男孩。出于对先烈的敬仰,决定让孩子姓戚,取名戚雷。
  人们都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但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很多故事,如果不记录、不传承,后人就会忘记。因此,我1992年从武城县商务局退休之后,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自己知道的、听说的、搜集整理的革命历史全部记录下来,当好烈士事迹的宣传员,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戚烽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无论多晚,都要把当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在姑奶奶戚之英家见过他的日记本。于是,我从整理日记开始,利用2年多时间,寻访本村老人、请教专家学者,跑到县档案馆、县民政局和乡镇,认真了解核实革命斗争和烈士牺牲的史实,手写整理了戚夯、戚烽烈士6万多字的抗日事迹。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些英雄故事,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在整理手稿的过程中,通过手写,我对英雄事迹的感受更加深刻。大儿子戚建国也经常帮我整理手稿,他很认真地抄写,有的篇章还能熟记于心。
  现在,陵园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次村里有来参观学习的人,我都自告奋勇去讲解,让更多人了解、铭记这段历史。这几年,县里加强了对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工作,很多志愿者和文物保护员和我一起缅怀祭扫。还有很多学生、年轻人,来我家听我讲这些革命故事,这一点让我很感动。历史能够传承下去、红色基因能够传承下去,我干的这个事就算后继有人了。
  有人问我图什么?其实我什么都不图,也没什么可图的。我觉得,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些高尚的、有意义的东西。作为烈士的后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革命精神,把英雄的事迹宣传下去。我会发挥余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守护好烈士陵园,传承好革命精神。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守墓护忠魂薪火代代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