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国际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张谨——
感受创新魅力 传承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王金刚杨鸣宇
  “德州运河段日新月异,每次观赏大运河都有不同的感受。”2月18日,国际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张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运河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从技术创新来看,也会让人产生更多自豪感,对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在张谨看来,中国古代建造大运河运用的许多技术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古人的智慧令人不可思议。“在没有卫星和无人机进行地形和高层测绘的千百年前,中国大运河就能实现几千公里范围内水量和水面高度的统一管理和规划,这其中的技术创新令人赞叹。”张谨说,在实现这一梦想的工程技术层面,大运河有无数的技术创新让世界震撼——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复闸、梯级船闸以及不用船闸的连续弯道设计,满足了航船在不同高度河段上的升降要求;用夯土解决了就地取材、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同期实施、快速推进工程等问题;面对水势湍急、泥沙汹涌的河流,采用了网格沉沙式堤防、用枝条芦苇堵住决口这样的技术;调动大面积的水资源为运河补水,大范围改变地貌,形成了巨大的湖泊以保障漕运。
  近年来,张谨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关注度的不断升温,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上,许多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始酝酿规划发掘其更多价值,而不少城市已经付诸实践。“让年轻人喜欢这座城市,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创新精神显得至关重要。希望德州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研学式等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借助VR等科技手段,真正让运河遗产‘动’起来、‘活’起来。”张谨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感受创新魅力 传承文化自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大德之州·好运之河】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