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在成亲时的旧照片前自拍,昔日光棍汉王风国感慨万千,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他娶了媳妇、买了楼房开上了汽车——
“时光切片”见证乡村巨变




  

□本报记者王志强 本报通讯员 王书胜 丁佳宁
  1月26日,正月初五,陵城区滋镇王元梅村,王风国在自己家中,将老伴郭洪荣拉近了些,举着自拍杆,按下了自拍键。
  引人注目的是这张自拍照的背景:土坯房前,乡亲们簇拥着,郭洪荣害羞地笑,王风国高兴地乐。这是40多年前,德州摄影家徐洪铎拍下的王风国、郭洪荣成亲时的场景。
  再看刚拍的照片:羽绒服、夹克衫,两人笑容满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得娶不上媳妇,到现在楼房汽车样样不缺,从拍张照都困难,到现在随手拍,我也从社员到木匠再到现在的小老板,家里早实现小康啦。”王风国感慨不已。
  王风国说得朴实,却是“三农”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中的动人叙事。
社员
土坯房前光棍汉“脱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
  “俺今年60多岁啦,儿子在潍坊成家立业,女儿也已出嫁。别看俺现在乐滋滋的,要搁以前,可不成。”收起手机,王风国讲起了过往岁月。
  改革开放前,王元梅村贫穷,许多小伙子找不到对象。
  王元梅村地处黄河故道,彼时,全村的870多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是盐、渍、洼地。自然条件本来就差,长期以来的大锅饭政策,又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100多公斤,连续19年靠政府的救济过活,穷得远近闻名。
  姑娘们谁也不愿意往这里嫁。村里三十几岁说不上媳妇的,闭上眼睛能说出一大堆,“光棍村”的诨名由此而来。
  穷则思变,不少村民外出谋生。王风国20岁那年去了吉林,做木匠学徒,一是因为他的姐姐在那,二是那儿做木工的收入更高一些。
  改革开放后,王元梅村根据上级指示,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过去的王元梅村,还是过去的那种自然条件,可是政策的改变,大大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热情,景况一年好似一年,粮食和棉花的产量翻了又翻。
  据《陵城记忆》一书记载,1979年,改革开放后,陵县在郑家寨公社试行“包产到组”,1981年进一步改革,将口粮田“包产到户”,1982年,全县24个公社实行“大包干”,生产队将土地按等级平均分配到户,农户自由安排种植,一般是留出一定的口粮田后,其余种植棉花、瓜菜等经济类作物,生产队分配征购粮和农业税、提留任务,按任务交足后归己所有。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王风国和其他外流他乡的社员陆续返回家园,安居乐业。昔日里鸡犬难闻、人声寥落的王元梅村,又充满了生机。
  这期间,最大的喜事是村里的57条光棍汉,一个接一个地娶了媳妇,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1982年3月,王风国和滋镇东南寨村的郭洪荣成亲了,途经此地的摄影家徐洪铎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那时,他们的婚房是3间土坯房,王风国戴上了上海牌手表,还买了自行车。
  光棍村的帽子也在喜庆的爆竹声中一举摘除了。村里的社员用一句顺口溜生动囊括了他们当时的新生活:穿新衣、住新房、吃细粮、娶新娘,日子越过越舒畅。
木匠
城乡奔走“打出”五间大瓦房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国家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不仅进一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初步达到了小康。
  结婚后,王风国干起了木匠活。
  放在仓库里的长刨、短刨、大锯、墨斗,每一样老物件都见证了当年的历史,也为众多家庭送去了最初的家装物品。
  “那时候先是在自己村、附近村打家具,家具主要有木箱、八仙桌、高低柜、大衣橱、碗柜,再到组合家具等。”王风国回忆,那时候的木匠不仅受尊重,收入还高,做木匠一天管三顿饭,还给工钱。
  起先,王风国的活动范围小,后来随着手艺越来越好,他还经常被请至县城打家具。
  妻子则在家带孩子,种地务农,操持家务。随着种子质量的提高、化肥的普及、水利设施的完备,农业增产,种地收入也增加了。两口子勤劳持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1999年,王风国两口子盖起了五间大瓦房,墙上贴的彩色瓷砖在当时显得非常时髦和洋气,让村里人十分羡慕。
  房间里放置着自己打的崭新家具,院子里停放着买来的摩托车,王风国两口子一度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原来只有过年吃肉,现在平常日子肉也没断过,看现在过的日子,再回想照片上那个年代,根本没法比。”
小老板
“装修”出2套楼房2辆汽车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引发“草根创业”“人人创新”热潮。
  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响应全民创业的号召,我现在成了小老板了。”王风国于1997年转型做装修,目前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
  转型的主要原因是打家具的少了。
  打家具少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电锯、电刨到数控机等新式工具广泛使用,制作的成套的新式家具进入千家万户。新式家具既好看,生产效率又高,群众又负担得起,老木匠和他的传统家具也渐受冷落。
  王风国开始转型。做了几年装修工,随着对市场的了解,他开始接装修项目,拉着工人干。
  装修着别人的房间,王风国也在“装修”着自己的人生。
  “做装修,现在一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元。儿子在潍坊工作,这些年,我在潍坊买下了两套楼房,先后买了一辆五菱宏光和一辆大众速腾。”王风国说,速腾给儿子开,自己开着五菱宏光。
  “我们村原来木匠多,现在干装修的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装修村’了。全村170多户人家,像我这样干装修的小老板平均10户就有1个,其中还有一些是在外地打拼的大老板。”王风国很自豪地说,整个滋镇,王元梅村的存款遥遥领先,昔日的“光棍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春节期间,村里的水泥路上,停满了私家车。
  “生活越来越好,有装修的功劳,也有农业的贡献。”郭洪荣接过话说。
  农业政策越来越好: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废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三农”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土地流转进入千家万户。
  种地越来越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手机成了新农具,农民用“北斗”来种地……
  “我们家种了11亩地,流转了4亩,去年小麦玉米两季粮食,一合计,实现‘吨半粮’了。”郭洪荣掰着手指算着账。
  改变发生在方方面面:2014年12月,陵县撤县设区,从此陵县成为历史,陵城走进新时代。
  “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回望过去,看看眼下,王风国又发出感慨: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民群众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图:幸福的自拍
  图
:王风国家里的交通工具不断升级
  图
:一张张照片“诉说”着时代变迁
  记者王志强胡兵摄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时光切片”见证乡村巨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