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郭澄清为我改稿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郭澄清在郭皋村创作《大刀记》时,白天和村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


  

□刘天爱
  1963年,我在商河一中高中毕业后,经张华昌老师介绍去他村——陵县(现陵城区)义渡口公社张耐村当民办教师。1964年,因张老师与当时以小说《黑掌柜》而闻名的作家郭澄清是同学的缘故,我得以结识郭老师,成为我一生中珍贵的一段经历。

  第一次见面是在1964年夏天。一天上午,我带着张老师的一封介绍信,骑自行车行程20公里去了宁津县城。我到宁津县委办公室询问郭澄清的住处,办公室的一位年轻同志了解到我的来意后,主动带我去见郭澄清。
  郭澄清那时住在宁津县委门前东侧的3间平房里,屋内没有什么摆设,除了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外,到处都摞着书。郭老师看了我的介绍信后主动和我握手说:“欢迎!欢迎!”他热情地接待了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直言不讳。郭老师爱吸烟,当他让我吸烟我说不会时,他笑了笑说:“不要说假话,要讲真话。看,你的手指都被烟薫黄了,怎么说不会吸烟?”他起身递给我一支香烟并随即划着一根火柴给我点上,弄得我很不好意思。郭老师很朴实,他上身穿一件光膀子背心,下身穿一条短裤,足下穿一双拖鞋。因天气闷热,他不时地摇着看来用了多年的一把半截蒲扇。他坐在椅子上,让我坐在和他对面的床上。他的床单都旧了,上面还补了两个补丁。见到这个场景我很吃惊:一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一位这么大名气的作家,生活竟如此简朴,穿戴举止就像个老农民。
  郭老师诚恳、谦虚。当我谈到看了他的短篇小说《黑掌柜》《公社书记》深受启发,请他介绍写作经验时,他笑着说:“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不过写得多了点,坚持时间长了点。”他还说:“要多写多修改,不要怕失败,中国革命就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最后才取得革命胜利的,成功的关键是自信。”在请他介绍写作技巧时他说:“写作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身上的闪光点,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出好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他倾盘托出他多年的写作经验,我激动万分,受益匪浅。在与他分别时,他握住我的手鼓励我:“坚持就能成功,敬候佳音。”

  1964年3月至1966年3月,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写了一部15万字,七十回的长篇小说《疤痕》。《疤痕》是根据陵县张耐村一位姓张的老煤矿工人,讲述他1940年至1944年在东北一个煤矿上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工人和资本家、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作品揭露了资本家、日本鬼子对工人残酷剥削、血腥镇压的罪行,讴歌了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1966年4月,我将《疤痕》第二次修改稿寄给了郭老师,恳请他修改。8月,我终于盼来了回信。郭老师用的是中国青年报社的信封信笺。信的开篇写道:大作拜读过了,因在中国青年报社进修,迟复为歉。信中他用了八句话谈了他对《疤痕》的意见和看法。八句话是:构思新颖、情节真切、材料真实、感人深刻、有些章节、故事烦琐、酌减笔墨、语需雕琢。信中还说:“我圈点的是我的拙见,仅供参考。”郭老师对《疤痕》原稿,用红笔逐一圈点,有些章节和段落还用红笔划掉。十几万字啊,他费尽了心血!

  后来因为别的原因,《疤痕》这部珍贵的书稿没能保存下来,也成为我今生的一大遗憾。更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后来再也没见过郭老师。
  5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并取得了点滴成绩。诗、词、文章屡见报端,我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创作了七十回趣味数学故事《悟空遨游数学国》。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郭老师的谆谆教导。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郭老师的敬意和怀念!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澄清为我改稿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