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公安全面推行“树脉”执法服务平台,辅助指导民警实战——
科技强警 执法更规范高效

▲“树脉”战队成员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李禄超周宁
  行政案件月结率由45.23%提高至93.7%,连续两年行政案件零撤销、零败诉;
  刑事案件11个月内办结率由51.62%提高至98.7%,案件退查率同比降低91.9%;
  警情超期分流、行政案件超期受案“零发生”,刑事案件超期立案率由2020年的9.3%降至今年的0.002%;
  今年前10个月,德州超期问题全省最少,超期采取强制措施情形完全杜绝,执法办案顽瘴痼疾得到有效根治。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我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执法改革和执法监督改革背景下的科技强警。
  去年6月起,依托山东公安执法办案综合应用平台,德州公安自主研发出“树脉”执法服务平台,完善了超期预警、证据上传、程序监督等功能,走出了一条让规范执法更智能、更高效、更阳光的创新之路。
  “树脉”执法服务平台将分散无序的证据、程序智能整合,呈现出树状案件办理全貌,“病灶”无处遁形,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民警了然于胸。
“超期”倒逼改革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
  去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德州公安通过案件核查发现,警情超期分流、超期受立案以及压案不查、违规取保候审等超期问题占执法类问题总数的80%,成为影响规范执法的顽瘴痼疾。
  症结在哪里?如何破解?
  执法问题要在一线找答案,基层派出所民警最有发言权。“平均每天接处警20余个,手里压着案子,随时又要奔赴下一个警情现场。稍有松懈,手头案子就超期了。”天衢新区宋官屯派出所民警娄成保说。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越来越严格,民警执法能力与新形势下新要求不合拍的情况极易发生。
  追责问责,能起到震慑、提醒作用。若想既治“已病”,又防“未病”,必须通过改革,用配套建设和成熟机制作保障。
  依托山东公安执法办案综合应用平台,德州公安平均每天有1000余条执法办案数据录入,基本可满足执法办案需求。如何让这些数据“活”起来,为民警服务?唯有紧贴实战需求,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
  德州公安精准发力执法要素、过程、机制,研发出“树脉”执法服务平台,并链接至山东公安执法综合应用平台,每两小时,平台会自动抓取德州民警录入的文书和证据等数据,按照证据种类、数量及办案环节法定程序分类整合并嵌入分析、监督规则,产生结果清单,或提醒、或监督、或汇总。
  超期预警是“树脉”平台推出的首个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如今,这已成为基层民警避免案件超期的“小助手”。
  “您好!您单位办理的接警单号尾数为404974的警情尚未分流,请及时登录‘树脉’系统查看‘预警提示’并进行处理。”11月14日凌晨3点,“树脉”平台向德城区车站街派出所民警周月皓发送了这样一条短信。第二天一早看到短信后,周月皓想起前一天办理的求助警情,虽已办理完毕,但还未进行警情分流。此时距离接处警刚好12小时,根据要求,警情分流最晚要在接处警后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果一直未处理,在到期前3小时,平台还会发短信提醒。
  上班后,周月皓第一时间登录“树脉”平台,打开“我的案件”,进行警情分流。在该模块,接处警、行政案件、刑事案件以条状列表展示,按照轻重缓急,设置白、蓝、橙、红底色,进行预警。“哪些案件未办结,哪些可以暂缓、哪些临近超期,一目了然。”周月皓说。
  警情超期分流、超期受立案、文书回执送达、办结期限……“树脉”平台共设置37+N个重点监督点,目前已累计向民警发送提示短信4.5万余条。
证据程序可视管控精准导航除“病灶”
  一笔一本是基层民警的标配。曾经,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警情案件,取得什么证据、到了哪个阶段、哪天该干什么、处理结果等,查找某个具体案件很麻烦。如今,在“树脉”平台,证据、程序都一目了然。
  “树”中办案,可视管控,是“树脉”执法服务平台的最大特色。打开个案“树脉”,眼前呈现一棵苹果树,树干上标注案件名称,树上挂有8个苹果。
  8个苹果代表8类证据。红苹果表示程序合法并已获取的证据,绿苹果表示尚未获取证据,绿色带缺口苹果代表应当获取却未获取的证据。
  “这个红苹果为什么会有缺口,对应树枝也黑化?”日前,在庆云县城关派出所,打开一起案件,记者产生疑问。民警李文勋解释:“这说明证据取得程序有问题。” (下转A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技强警 执法更规范高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