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十年来,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夯实民生之本 擦亮幸福底色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王志浩


  就业和社保,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十年来,我市持续推动高质量就业,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守住了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聚焦“最大民生”就业优先战略稳步实施
  9月25日至30日,全市“送岗位促就业”人才夜市专场招聘活动举行。市县联动举办专场招聘30场,吸引11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参会求职者逾2万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738人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千方百计促对接、强培训、稳就业,全市就业形势保持了整体稳定。十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每年都保持在5万人以上,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常态化开展“百企校园行”“春风行动”等服务活动,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对接,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88%以上,累计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8.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万人,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推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智慧劳务对接等八方面务实举措,构建起“党委统筹协调、政府服务兜底、市场主导引导、群众自主自愿”的农村大就业格局。“全市共吸引20余万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30余万人就近就业,有关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市人社局副局长尚键说。
  我市围绕帮扶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研究制定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实施方案,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德城区黄河涯镇前李村村民李兰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59岁的李兰劳动能力差,快递进村公益性岗位让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又不耽误照顾家庭。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开发各类城乡公益性岗位超3.16万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25%,上岗人员逾2.81万人,完成计划的111.23%。这些岗位在安置农村就业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同时,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9月7日,德州人社服务“就近办”启动仪式举行。市人社局分别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德州审计中心、建设银行德州分行、农业银行德州市分行签署合作协议,携手银行网点,打造“十五分钟人社服务圈”。人社服务“就近办”社银一体化服务模式由此全面启动实施。
  德州人社服务“就近办”借助银行基层网点资源优势,通过政银合作打造“十五分钟人社服务圈”,服务内容覆盖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高频服务事项,有效解决基层人社服务人员短缺、服务网点不足的问题。今年年底前,全市人社“就近办”服务网点将达到100个以上,辐射1000个以上的行政村。
  十年来,全市上下突出兜底线、建机制,打破制度壁垒和区域分割,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以农民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全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社会保障法定人群全覆盖进程。2021年底全市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0.13万人、50.4万人和68.8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27.83万人、21.17万人和13.14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517.38万人,签发电子社保卡239.16万张。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待遇保障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2012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连涨”,人均增长1781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目前的160元,受益城乡居民97.6万人。失业金标准由每人每月850元提高至1395元。
  打破养老保险“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收统支、全国统筹顺利实施,全国统一经办平台正式上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出台社保费“减免缓返扩补”等政策大礼包,为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共为企业和职工减轻缴费负担1.37亿元。采取“免申即享、无感认证”模式,在全省率先落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政策,累计为1.28万家市场主体返还补贴1.63亿元。
  市人社局二级调研员赵友仁说,全市社保系统将围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力争到2025年全市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
  坚持靶向发力人才“活水”激荡发展春潮
  为构建招引青年创新人才的“强磁场”,我市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实施人才兴德战略,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升级版、“人才改革25条”“产才融合17条”等政策措施和近60项配套细则,以实际行动为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紧扣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我市每年编制骨干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开展“德州百企校园行”“德州学子家乡行”等系列招才引智对接活动,与全国近百所高校建立了长效对接机制。今年,还印发了《德州市“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实施方案》,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年轻人喜欢的城市为目标,确定引凤、留凤、还凤、强凤、惠凤“五凤工程”,不断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双创环境竞争力、城市生态吸附力。十年来,全市累计兑现落实人才奖补资金近5亿元,累计引进各类青年大学生近18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92.6万人。
  政策引人才、环境留人才。我市建立了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三个一”联系帮包机制,每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名高层次专家、1个高能级平台、1个重点人才项目,跟踪服务、全程护航。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全省率先开通人才服务专线,发放“德州惠才卡”356张,配备人才服务专员648人,协调解决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
  “办公地点免房租,各类审批有专人服务,博士生每月享受市县两级补贴8000元,普通高校本科生每月也有550元的生活补贴。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可以专心研究土壤修复技术。”谈及德州人才发展环境,山东碧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骁勇赞不绝口。2015年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在齐河创建了碧泉环境公司,带领团队实施了多个国家、省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刘骁勇和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他本人入选人社部“2017年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获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公司获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企业。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大创新’要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为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让人才‘活水’激荡发展春潮。”尚键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夯实民生之本 擦亮幸福底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