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人类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历史的进程就有多么壮阔。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这场百年奋进的接力前行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中华儿女书写下恢宏史诗——
  新时代的10年,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1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新境界
  2022年2月6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同到访的阿根廷总统会见。
  会见结束,陪同的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上前一步,用中文一字一顿对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扩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坚强政治保证。
  2022年1月6日,中南海怀仁堂,一个重要会议开了整整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自2015年起,这样的会议,每年年初都要进行。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旗帜鲜明,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党章和宪法;
  立柱架梁,在党中央组建和优化一系列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加强对治国理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建章立制,将党的领导融入意识形态工作、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
  通过一系列创制性举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
  淬火成钢,党旗高扬。
  全党上下总动员,数百万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践行大国承诺,如期安全圆满举办一届载入史册的冬奥盛会;无惧外部压力遏制,拿出“杀手锏”举措、攻克“卡脖子”难关……
  今天,一个共识更加强烈:中国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2013年7月11日下午,河北西柏坡,细雨蒙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间土坯房里,面对面围坐一块,总书记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反“四风”的意见建议。
  听了大家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历史周期率的问题,面色凝重、意味深长:“60多年过去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曾经一段时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四大考验”严峻复杂,“四种危险”尖锐深刻,我们党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始终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头。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
  秉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中国共产党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开启了浴火重塑的壮阔历程——
  以政治建设引领全党团结统一,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激荡清风正气,刮骨疗毒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
  “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超过500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调查。
  “拍蝇”不手软。党的十九大以来,截至今年4月,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9.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5.6万人。
  “猎狐”不止步。党的十九大以来,“天网行动”共追回外逃人员6900人,追回赃款327.86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1人归案。
  十年磨一剑。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经受深刻洗礼锻造而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2021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响亮回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我革命,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履新伊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跨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向着全面小康加速进发,必须跨越横亘于前的一系列重大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发展、评判工作的新标尺。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背后,有近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一群体若参与各国人口排名,能排进世界前20位,超过英法德等国家。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
  岁月奔涌,从黄土地走来,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国情,深深懂得人民的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掷地有声的话里,是炽热的赤子之心,是行程万里的执着坚定。
  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拉着村民石拔三老人的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对人民最深的爱,化为最重的誓言、最硬的举措,打响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
  “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刷屏了!
  2020年4月,陕西平利县一处茶园,春雨初歇。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泥泞小路,向正在劳作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省、市、县、村级书记。
  这是前所未有的组织动员:全国一盘棋,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冲锋一线。
  这是斩钉截铁的意志:“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真情流露的挂念:“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这是疫情冲击关键时刻的坚毅:“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一诺千金,不胜不还。
  向深度贫困宣战!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习近平四次踏访宁夏,亲自谋划推动闽宁协作,“山海情”隽永绵延,千千万万贫困家庭“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命运得以改变。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无论是在地方考察,还是在中央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扶贫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至上,初心不改。
  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辉映伟大的奋斗征程——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中华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全面小康的历史丰碑,矗立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
  以人民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人民的期盼。
  10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一组组数字背后,无数笑颜绽放。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司法体制改革直击靶心,一批冤错案依法纠正,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人心向背定义“最大的政治”,一段对话更显意味深长:
  2021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0年夙夜在公,真切炽热的人民情怀,凝成质朴无华、赤忱无比的告白——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三中全会”注定是划时代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013年11月12日,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全场掌声如潮。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觉。
  由此起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同全面深化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破立结合、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13方面制度安排,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从广东深圳到安徽小岗,从海南洋浦到上海浦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改革精神。
  在新年贺词中号召“将改革进行到底”,把集体学习课堂搬到中关村,带头起立向“改革先锋”鼓掌致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亲自推动改革。
  2018年3月28日下午,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总书记从改革方法论的高度强调了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的重要性,并同大家一道逐一审议《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具体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像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60多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
  经过几十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方案。
  党的机构罕见地纳入改革范畴;仅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有21个部级机构、58名班子正副职数被核减;一个国地税合并,精简近一半司局级机构……
  早在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定下了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的。”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力克群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一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老百姓的体会最真切。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0年来,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洞察时与势,统筹破与立,融通制与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10年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2年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下转4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