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牢记嘱托 实干作答
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伦镇答卷”

省人社厅调研组到伦镇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调研


客商在祺源生态农业产业园育苗大棚现场订蔬菜苗


伦镇创新创业园


伦镇万头奶牛牧场


  

□本报记者 宋延涛 本报通讯员 邵丽琦 张洪海
  乡镇名片
  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2021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9月14日下午,在禹城市伦镇的山东祺源生态农业产业园,年产8000万株种苗繁育基地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钢结构蔬菜苗培育大棚内,农民们正在有序地往外搬运成盘的西红柿、黄瓜菜苗;棚外广场上,5辆集装箱运苗车正组织装苗,这些菜苗将运往内蒙古、河北等地。放眼整个园区,沃野生金,处处都是忙碌的景象。
  该企业是集果品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蔬菜新品研发培育、绿化苗木生产销售以及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农业产业企业。这里五月采樱桃、六月摘桃子、七八九月有葡萄、八到十月有猕猴桃,冬春季节还有草莓可品尝,要环境有环境,要美味有美味,富有情趣和农耕文化内涵,是城乡游客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带动农民就业300多人,这也是伦镇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聚焦“五大振兴”,伦镇党委、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扛起“三个走在前”使命担当,立足全产业一体融合发展,以精细农业为抓手,以产业富民为己任,求实创新、铺路建功,精准施策、勇往直前。2021年完成各项税收14100.14万元、财政收入7772.5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7.86%、54.54 %,全面奏响创新发展最强音,谱写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伦镇答卷”。
坚持“书记抓粮”建好“吨半粮”示范区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伦镇党委、政府立足农业大镇,坚持“书记抓粮”“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突出“三个抓好”,冲锋举旗,当好样板,主动扛起国家粮食安全、大豆振兴政治责任,全力打造“吨半粮”高产创建样板。
  坚持“书记抓粮”干部带头,突出示范带动,抓实指挥部工作法。组织打擂比武,村级抓样板田、镇级抓示范田。按照书记示范田标准抓高产创建,压实镇、管区、村三级书记责任,突出即时考核、跟进督导,指挥部对粮食面积落实、播种、打药、管理、收获各环节跟进检查,专项考核,倒逼高效推进,攻坚克难,打造样板,创造“建得好、可复制、能推广”的伦镇“吨半粮”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规划先行,落实地块,抓牢创建基础。将引黄干渠西的5.2万亩作为“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划定2.8万亩辐射区、2万亩带动区。动员全辖8个管区区域党建共同体、61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10个种粮大户,落实“四二式”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4146亩。念好“实、唱、快、全、督”五字经,确保种好、管好、收好,破解耕地资源制约,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计划奋战三年,将全镇10万亩耕地打造成整建制“吨半粮”生产基地。突出党建引领,5.2万亩“吨半粮”创建核心区的土地都是通过区域党建共同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粮大户整合土地取得,实现规模经营,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吨半粮”高产创建优势。
  坚持主动对接搞服务,突出科技赋能,促进增产增效。围绕机械服务,突出降本增效,落实机械到人到地块机制,保障耕播收。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实施农资谈判,以规模促降价减支出,满足生产需求。坚持工业思维经营粮食生产,成立专家服务队,巡回指导,解疑答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落实创建措施。今年小麦单产平均680公斤,创历史最高;预计“吨半粮”核心区内秋粮亩产高于小麦单产25%,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长势喜人,“玉米不减产、大豆属白捡”已成定局,实现“吨半粮”稳操胜券。
坚持产业发展奏响乡村振兴“富民曲”
  在燧禾现代农业产业园上班的伦镇赵庄村村民马家清与妻子张新花,每天按时上下班。企业就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现在两个闺女都已出嫁,我们两口子打工一年最少能赚8万多元,土地流转费用加上自家承包地的产出又增加纯收入1万多元,土地入股合作社还得分红,‘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扶贫’模式,让俺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马家清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伦镇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立足实际,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富民兴业”,加快乡村振兴。今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创建示范镇。
  做大一产,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创业就业平台促振兴。围绕禹城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组建镇级区域党建共同体,整合6395户农户的土地4.85万亩,支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创建精细农业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突出“一镇一品三产融合”,把乳品作为主导产业,打造生态循环全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工程。整合万头奶牛牧场、祺源生态农业等10个农业招商项目,大力发展有机品牌产品和伦镇地标产品,建设奥旭食品、厚德京城高端医药产业基地等“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项目,推进三产融合、三化共进、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平台。让原来从事种植业的1500多名55岁以上的劳动力在园区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做强二产,培育工业创新创业平台促振兴。突出“一园一业机床小镇”,用好“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金字招牌,搞好创新创业园规范提升、二次创业。以现有园区提升为抓手促规范,以培育规模以上优质项目为抓手强整顿,以推进产业倍增为抓手逼提升,把着力点放在培育10亿级以上优质产业等实体经济上,打造全省县域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乡镇工业园。目前,入园企业100余家,总投资65亿元,现投产72家。引进数控机床产业链企业48家,年生产数控机床10万台,相当于中型汽车生产基地规模,打造“机床小镇”。园区内投产企业安置就业4300多人,全部投产后,可安置就业上万人,每人年均工资6万元。面对疫情防控重大考验,镇政府主动为企业解决用工运输等难题,确保农民稳定就业,企业健康运营。
  做活三产,培育新型业态平台促振兴。依托中心镇建设,利用“三城叠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把伦镇建设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休闲、退休养老的地方。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建设投资3.5亿元的德百物流园项目。紧跟“产业+消费”双重升级的时代风口,在伦镇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设立1家镇级电商直播平台,在辖内企业建立17家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发展27家电商直播带货网点,采用本土“网红”流量直播带货和政府代言人“正能量”直播带货等方式,做大做活“互联网+”文章,构建产业提升、企业提质与消费者得利“三赢”的发展格局,打造直播电商新高地。计划年底孵化网红品牌100个以上,培育直播带货主播300名以上,年交易额超亿元,带动更多农民家门口创业,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民生为本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每天晚上7点多,郎屯村的两个文化休闲健身广场上歌声、笑声、广场舞的音乐声此起彼伏。这是伦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以优异成绩践行“让庄严党旗更鲜艳、让伦镇人民更幸福”的庄严承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焦疫情防控,坚持生命至上,打赢全民抗疫阻击战。伦镇全体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以守护者的身份、冲锋者的姿态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各个战场,顽强拼搏、昼夜鏖战,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聚焦民生实事,坚持舍得投入,打好“组合拳”。投资1000余万元,做好辖内9.6公里的安莒路树木迁占、绿化带整平、调土等工作,完成辖内55处平交路口减速带交通标志安装、308国道赵庄段至齐河县界132盏太阳能路灯亮化;搞好公共卫生和人民满意教育、社会养老、党群服务中心及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健全“五级网格”,构建起横到边、纵到沿、网到底,权责清晰、无缝覆盖的责任体系,让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个角落,用小网格托起民生大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
  聚焦底线工作,坚持系统观念,打好风险防控攻坚战。强化风险防控,坚决守牢政治安全底线、社会稳定底线、公共安全底线、生态环保底线,坚决打赢安保维稳攻坚战。
  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坚持“八清零一提升”,打造幸福美丽家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当成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三明确一完善,合力攻坚,全力推进。累计清理“三堆”3万余吨,拆除残垣断壁735处,收回废弃宅基地618亩,清理坑塘168个,评选培育美丽庭院示范户3000余户,新修或改造休闲文体广场38处,新增绿化130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380余万元,让环境整治点上出彩、线上成景。
  “东风浩荡征帆满,豪情满怀谱新篇。伦镇党委、政府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瞄准‘三翻番’奋斗目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过硬的作风,勇担新使命、再创新佳绩,献礼党的二十大。”伦镇党委书记宋义民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伦镇答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庆丰收 迎盛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