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连续8年扎根农村,探索形成一整套带领群众增加收入的“致富经”,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李桂发:当好群众致富领路人

▲李桂发(右)和技术员在共同体育苗基地察看菌草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王德鹏李智群
  黝黑的脸膛,粗糙的大手,身着迷彩服,皮鞋上沾满了泥土……眼前的李桂发怎么看都不像机关干部。
  在8月30日举行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德州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陵城区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党委副书记、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桂发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也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今年51岁的李桂发,自2015年起已经连续8年扎根农村,先后在禹城市的三个村(社区)担任过“第一书记”,2020年4月起开始担任陵城区糜镇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干部。
  8年摸爬滚打,李桂发探索形成一整套带领群众增加收入的“致富经”,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迷彩书记”。
探索实践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禹城市莒镇社区是李桂发扎根农村的首站。2015年3月,李桂发来到莒镇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了“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先后创办三黄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土豆种植技术协会。“现在回头看,那时的协会其实有着合作社的雏形,只是体量小。”李桂发说,“根扎得浅,眼界窄,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够。”
  莒镇董屯村则是李桂发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村子是省定贫困村,村民只种玉米、小麦,致富没门路、没资金、没技术,集体没收入,啥都干不了。”李桂发对2016年刚到董屯村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也正是这一实际,让他下定决心“要给穷根松松土”,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一身迷彩服,一双军用胶鞋,驻村伊始,李桂发就走村入户,寻计问策。通过摸底调查,他深知,一家一户干不了什么,必须依靠党支部和集体的力量,抱团干大事。“先建立合作社,创办协会,把村民动员起来,走集体发展之路才有奔头。”李桂发的“致富经”有了雏形。
  为打消村民顾虑,李桂发组织村民到省内各地参观学习特色种植项目。在寿光市,看着一车车蔬菜往外运,菜农“哗哗”地点钱,一行人心里痒了。富硒马铃薯协会、精品杂粮协会很快在村里成立,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2016年秋天,董屯村种植的马铃薯、花生、大豆喜获丰收,大田马铃薯单产3000公斤,很快销售一空,当年协会就给村集体上交了30500元。
  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干劲也上来了。在德州市科协的帮助下,他们办起了小型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生产优质原生态小麦面粉和花生油,2017年元旦期间,实现销售收入26万元,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村民和村集体必须同步富裕。我们按照20%留集体、30%给村贫困户会员、50%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思路进行分红。”李桂发介绍。随着村集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两委委员结束了延续多年“在家办公”的老传统,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室,原先坑洼不平的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
  “一身迷彩装、朴实又善良,为民办实事、件件暖心膛!”群众都亲切地称呼李桂发为“迷彩书记”。德州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到董屯村进行任期考察时,80多名村民赶到村委会,要求让李桂发继续留任。“这样的‘迷彩书记’,我们舍不得他走。”乡亲们的话让李桂发觉得一切都值了。
  最终,作为第三批市派“第一书记”,李桂发继续留在禹城,直至2019年底完成辛寨镇前贾村“第一书记”驻村帮包工作。
因地制宜致富经有了“升级版”
  在陵城区糜镇杨家村工作期间,李桂发带头成立源丰种植合作社,组织干部群众流转土地120亩发展辣椒种植,与多家公司签订订单合同。没想到,他原有的致富经有些“水土不服”。
  “人家订单一要就是几千亩地、上万亩地,唯一的条件就是保证收购,仅仅依靠一两个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拥有多次驻村经验的李桂发深知,当前“订单农业”是发展大趋势,之前小合作社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落后了,只有把各村零散的资源聚合起来,依托区域党建共同体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建立“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模式,才能解决“一村一社”单打独斗的局面,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一个村支书能否带动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面对群众的质疑,李桂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敢啃“硬骨头”的那股干劲。
  此时,陵城区也在推广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李桂发及时把握时机,争取试点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了镇、管区、村、合作社相融合的“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全镇92个合作社实现了“一盘棋”调度,布局电子商务、德菜咨询服务、农业科技驿站、农机合作服务、农资合作联营、循环农业、特色(辣椒、糯玉米)种植、休闲农业8个经营板块,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赢。
  “为了把镇驻地北侧一处300余亩的荒地打造成农业示范园,从秋天到冬天,他98天没回过家。”糜镇智惠党建富民产业共同体技术员张金奎介绍,当时李桂发到处协调资金、邀请专家、靠在建设现场,忙得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
  “蔬菜大棚、养牛场、电子商务中心,一个个项目从无到有建起来,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都被盘活了,服务也更精准了。”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晓楠介绍,目前共同体已经与中化集团、鲁疏种业、苗宝集团、智科农业等6家国有大型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密切合作,初步形成葡萄种植、肉牛养殖等7大产业体系,全镇92个村集体平均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69个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 (下转A4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李桂发:当好群众致富领路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