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说学逗唱演绎百味人生
记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演员于磊

2021年,于磊(中)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录制新春喜剧之夜,与演员们合影


于磊


于磊(左)与师傅李伟建(中)、搭档付朝奎合影


  

□本报记者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凡存王洁令
  个人简介
  于磊,1983年出生,庆云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团演员队队长、相声演员,著名青年相声演员李伟建的入室弟子。
  1999年,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学习相声;2004年,进入北京邮政艺术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2012年,转入北京曲艺团。
  曾荣获华东六省一市相声小品大赛金奖、白沟杯中外相声小品赛一等奖、空中笑林草根擂台大赛金奖、第十届全国职工艺术节金奖。
  口齿清晰、包袱不断,令观众捧腹大笑。这是青年相声演员于磊在北京电视台《笑动剧场》节目,与搭档付朝奎表演相声《找堂会》时的场景。节目中,于磊口若悬河,邀请演员演出,短短几分钟内,说学逗唱尽显扎实的基本功和相声艺术之美。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从庆云农村走出来的北京曲艺团相声演员于磊,了解他的曲艺人生。
热爱表演一次比赛走上曲艺之路
  1983年,于磊出生于庆云县大胡乡(现为渤海路街道)于店村,父亲是村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还有两个妹妹。于磊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喜欢看《曲苑杂坛》这类曲艺节目,擅长模仿动物,喜欢学相声。每年学校组织“六一”儿童节活动或者文艺汇演,他都会表演节目,年年获一等奖。
  “都说优秀的孩子是鼓励出来的,那时自己得到的夸赞越多,就越喜欢表演。”于磊回忆。1998年,他无意间从电视上看到沧州电视台要举办一场声像模仿大赛,跃跃欲试。父亲起初并不支持,“你那点三脚猫功夫能行吗?”“我拿不了一等奖,三等奖总能得,奖金500元,除去来回路费60元,咱还能剩点呢。”于磊说服了父亲。
  也正是参加这次比赛彻底改变了于磊的人生轨迹。
  比赛并不顺利,初赛、决赛连续录了两天,但结果他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于磊很沮丧,想着不但没挣着钱,加上住宿的100多元,还赔了。父亲反而安慰他:“咱也不白来,连着录两期节目也算长见识了。”
  回到家后,于磊干脆不再看沧州电视台的节目,但节目组正各处找他。一次调台不小心转到了沧州电视台,滚动字幕播放着寻找15号选手于磊。与电视台联系,才得知,原来节目组邀请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先生作为颁奖嘉宾,他看过比赛视频后,对于磊的表现颇为赞赏:“这孩子表演虽略显稚嫩,但像是吃这碗饭的。”想让于磊在颁奖当天再演个节目。于磊得知这个消息时,已经临近颁奖,节目来不及准备,但还是去电视台与马志明先生见了一面。
  马志明先生问他是不是真心喜欢相声,是否将来想以此为职业,于磊坚定地点点头。马志明先生便推荐他去读有曲艺界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8月份参加比赛,10月份于磊就已经到天津,坐在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教室里。赶不上当年的招生,他成了插班生,先接受专业培训。
  “当时的任课老师全是曲艺名家,学生也是人才济济,而自己还是个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农村娃。”于磊当时就想,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真正成为这里的一员。第一天到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田立禾先生所教的班,先生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他在一周内把普通话学会。于磊如鹦鹉学舌般跟着同学练,一周过后,老师对学习结果很满意。在专业学习上,他同样加倍付出。1999年,于磊以专业课第一名、文化课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
勤学苦练成为专业相声演员
  3年的专业学习是广泛涉猎、打基础的过程,更让于磊受益终生。专业课方面,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小品、鼓曲、舞蹈等都要学习,刘俊杰、田立禾、佟守本、寇庚儒、刘学仁、李少杰、魏文华等曲艺名家都曾任教,于磊不断汲取百家之长;文化课方面,他也丝毫不放松。“老师常说,学艺术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拼的是知识储备。”于磊谨记老师的教诲。每天早晚练功是他为自己定的任务,早上8点半上课,他提前两小时起床,在天塔湖畔跑一圈,回顾所学,预习当天要讲的课程,晚上也会加练一小时。得益于他的自律,于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敢轻易去表演。”于磊说,现在回想起来,日后能成为专业的相声演员都得益于那几年基础打得比较牢。很多当时老师让背自己却不理解的东西,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就懂了,而且消化吸收后,受益匪浅。
  上学期间,除了在学校学,向书本、老师学,于磊还善于在社会上学,将所学用于实践。那时天津刚有茶馆相声演出,于磊课余时间就爱去听。“比起学校里教的,茶馆演出相对比较活,可以学到不一样的表演方式。”于磊还经常跟同学们到工地、学校、养老院慰问演出,自己创造机会到社会上去锻炼。
  2002年,中国戏曲学院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联合办了首届中国相声大专班。于磊正面临毕业,听从老师建议,他选择了到大专班继续深造。但在当时,一个农村家庭拿出几万元供个大学生比较吃力,更何况两个妹妹也在读书。于磊便向父母保证,毕业后,妹妹读书他来供。后来,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大专毕业后,于磊并没有打算留在大城市,第一个念头就是回老家发展。但家乡很少有专业的艺术团。听朋友说北京有些艺术团招人,便与搭档一起报考了北京邮政艺术团。一面试一表演,当即得到了对方认可:“表演很流畅,基本功扎实且没有学生气,能演到这个程度不像是应届毕业生。”于磊认为这是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演出的结果,自此,他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拜师学艺参加全国大赛屡屡获奖
  慰问演出,为职工开展艺术培训,这是于磊进团后的主要工作。随着演出不断增加,他逐渐得到业内前辈和同行的认同和好评。为进一步提升自己,2005年,于磊拜自己曾经的老师、著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相声行业最讲究师承,师父教我们最多的就是要提升作品的格局和境界,相声不仅要把大家逗笑了,笑过之后还能留下些什么是更重要的。”于磊在之后的创作中,也将此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不断超越自我。
  此后,于磊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曲艺大赛,先后荣获华东六省一市相声小品大赛金奖、白沟杯中外相声小品赛一等奖、空中笑林草根擂台大赛金奖等奖项。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于磊并不满足,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北京邮政艺术团这几年,是积累和历练的过程,我慢慢发现,平时演出主要服务于系统内部职工,创作空间受限,还是想进更专业纯粹搞艺术的团队。”2012年,于磊与搭档一起参加了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一场相声大赛——8090说相声。几期节目录下来,表现不俗,获得了评委观众的认可,斩获亚军。也正是这场比赛,于磊得到了北京曲艺团团长的垂青,他签约进团,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
  北京曲艺团里不乏名演员,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陈涌泉、李建华、笑林、李国盛、李伟建、于谦等都是出自北京曲艺团,于磊也有了更多向老艺术家、前辈学习的机会,创作空间更加宽泛。他连续参加了多届北京喜剧幽默大赛,每年都精心准备作品,《窃窃私语》《小偷遇上贼》《说情》《拉洋片》《想唱就唱》《找堂会》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专注于相声表演的同时,于磊还参与中央电视台《我爱满堂彩》《越战越勇》《我要上春晚》《笑星撞地球》《旋转吧假期》《相声大会》等多个栏目的录制。于磊还经常参与节目主持。在北京电视台《笑动剧场》栏目,表演相声的同时一直做嘉宾主持;曾在电台主持过《爆豆麻辣烫》《考拉脱口秀》《新闻相声》;还主演了《艺高人胆小》《手艺》《师傅》等多部舞台剧。
  2016年,于磊从单纯的演员角色步入了管理岗位,从演员队队长到党组成员。现在的于磊更加忙碌,一场演出下来,往往分饰多个角色,既表演相声、串场主持,还负责安排调度全场演职人员。“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建团70周年巡演,如今像北京曲艺团这样说唱艺术形式比较全,建制比较完整的艺术团已经很少了。我们希望通过巡演为喜爱我们的观众带去一场艺术盛宴。”于磊说。
不忘家乡用作品留住乡愁
  虽离乡多年,但于磊与家乡的联系从未断过。从15岁去天津上学,只要家乡邀请他回来演出,他从不推辞。录制春晚、消夏惠民演出、公益宣传等,这些年参与家乡的演出不下200场。最近,他还为家乡录制了《疫情防控一点通》《信访条例》《防电信诈骗》等公益宣传音视频。
  “用自己的专长为家乡作些贡献我觉得是件很自豪的事。”于磊说。2007年,庆云县电视台录制了一档《庆云骄子》的纪录片,于磊的事迹被收录其中。至今回到家乡,很多朋友还以庆云骄子相称,他觉得这是家乡给的荣誉,很珍贵。
  于磊还为家乡录制了一档节目《咱村》,介绍庆云各村庄的文化、历史等。近60期节目,他都参与了策划、内景主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抢救性挖掘村镇文化、留住乡愁的节目,现在很多录制的村庄已经没有了,老村的旧貌只能在片子里重现。”于磊回忆,当时节目录制过程中,前期采访时村里的老人还健在,介绍了很多村里的历史,但正式录节目时,老人就去世了,这对他的触动很大。不论多忙,于磊都会挤出时间去参与节目的录制,为家乡留下点值得回忆的东西,感觉很欣慰。
  从业这么多年,于磊对相声的热爱从未变过。“相声一直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正能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相声永远紧跟时代发展,而且会走得更远更好。”于磊说,接下来,自己最想做好的就是精品创作,留下一些经典之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说学逗唱演绎百味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