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锚定“十大创新”,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改革聚合力 发展增动能
□本报记者黄晓龙本报通讯员李禄超

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创建专科院校项目建设现场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创建专科院校项目建设现场


  出台六大方面25条政策支持德州天衢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智转数改”;打造“1+3+N”人才发展战略格局;规范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十大创新”,推出一系列战略性、牵引性改革,一批力度大、创新强、举措实的重大改革事项落地见效,各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改革思维强产业挺起经济发展硬脊梁
  “制造业是立市强市之基、高质量发展之本、共同富裕之源。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作为立市强市的最优选项。”5月23日,我市召开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双招双引”动员大会,市委书记田卫东的讲话,进一步明确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我市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围绕构建“541”产业体系,打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
  ——深入推进“链长制”改革。制定先进制造业强市“三三倍增”行动计划,做优做强11条关键产业链,建立“科学家+金融家+企业家”招商顾问团,引进央企民企强企。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合作共建4个新型研发机构,德州学院与山东有研共建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
  ——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升级版,打造以聚才“十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布局暨人才新政4.0版本。
  一系列改革举措,助力我市制造业快速发展。今年1至4月,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长3.15%,居全省第4位。
  在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我市一项重点工作。5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刊发《山东德州:“书记抓粮”保生产》一文,介绍我市开展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形成粮食生产党政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围绕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生产示范区,我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增
  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提升、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六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7.7万亩,打造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高产发展的“德州样板”。
  倡树“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印发《德州市全链条节粮减损行动方案》,建立健全节粮减损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收储运加销”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力争到2025年将德州打造成全国领先的节粮减损示范区,形成高产、节粮“双示范区”格局。
以改革手段优环境构建政商关系新生态
  “来大厅办理建筑资质业务,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效率高,问题解答专业、态度认真负责,打满分5分!”在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督查科,翻开体验记录表,上面记录着企业、群众对业务事项办理全流程体验后的真实感受。
  今年4月,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督查科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展“政务服务体验官”活动,邀请办事群众作为“政务服务体验官”,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好差评”。
  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劲。我市站在“群众侧”“企业侧”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擦亮“在德州、办德好”政务服务品牌。
  做好审批的“减法”:深化“双全双百”审批服务试点改革,创新推出个人和企业“一件事、一链办”17个主题、114个套餐式服务。全国首创“跨省异地线下办”模式,设立德州市政务服务大厅驻京分厅。开展“县镇同权”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行政许可、公共服务、行政处罚等经济社会管理服务权限下沉,下放至中心镇,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做好服务的“加法”:印发《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出台德州市“助企开门红”有关政策措施,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搭建全国首个政务服务信用评价横向管理平台,创新“信易批+失信制约”机制。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发“政策通”平台,首创“政邮合作”居家办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首席政府服务官(CGO)服务新模式,设立7198个“企业有话说”诉求平台,破解服务中小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把营商环境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今年1月1日,《德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我市成为全省第二个就优化营商环境专门立法的城市。
  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和群众的热切期望,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自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数据汇聚攻坚行动,扎实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五大行动”。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多亏了乐陵农商银行金融辅导队的帮助,为企业授信500万元,公司资金难题才得以解决。”乐陵市金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敏介绍。 (下转A2版)
自2月11日起,全市金融系统组织开展了“辅导进基层助企开门红”活动,117支金融辅导队面向全市3881家被辅导企业逐个对接,宣讲惠企政策,落实融资需求。目前,共为661家金融辅导企业办理新增贷款、续贷等40.32亿元。
以改革办法惠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今年2月底,宁津县实行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时集镇坊子南村村民刘俊光通过考核担任兼职保洁员。“利用早晚时间打扫村内卫生,按小时补贴,还不耽误种地,一个月能多挣500多元。”刘俊光对工作很满意。
  根据安排,2022年全市需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2.53万个,4月底前安置人员全部上岗。截至5月11日,全市已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3.16万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24.9%;已上岗2728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7.8%。
  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在公益性岗位开发、技能培训、乡镇吸纳就业、能人创业带动就业、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等8个方面推出24项改革事项,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协作格局。
  ——深化大救助体系改革。构建“政策大整合、平台智能化、网点全覆盖、队伍齐配备、保障强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推动救助体制机制由兜底型向品质型转变、解困型向发展型转变、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
  ——实施交通出行集成改革。全面推行“千警上路”网格勤务,扎实推进城区违规电动三轮四轮车治理,残疾人购买专用代步车财政补贴60%。
  ——加强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积极为教师办好十件实事,制度化保障教师待遇。以企业订单引人才、学校清单送服务、政府买单育人才“三单”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在全省率先推行门诊“先看病、后付费”舒心就医模式,率先上线运行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对市人民医院整建制托管,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推动底线工作系统集成改革。建立“12345+信访窗口+社会治理+作风管理”社会稳定动态感知平台,形成解决群众诉求闭环运行机制。整合试点乡镇(街道)分散的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网络安全、民族宗教等底线工作职能,组建安全发展办公室,推动底线工作由“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转变。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对责任事故“一案四查”、重大隐患“一患四查”。
以改革担当促落实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去年以来,我市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推进,坚持重点任务项目化、重点项目目标化、项目目标责任化,实现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提效。
  对于在建项目如何做好进度监管与跟踪?在夏津县委办公楼一楼大厅的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该县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情况,并用红、绿、蓝、黄四种颜色标定项目进度。这便是我市创新推出的“四色”督查考核,将改革任务逐一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工作要求,以此为督查依据,倒逼工作责任落实。
  工作方式反映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也体现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有些惠民项目,由于信息不畅,应享未享。对此,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比如在‘爱心复明’项目实施中,根据村民早出晚归的作息规律,调整工作时间,保证村民全部享受到服务。”5月5日,武城县民政局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时玉红在该单位举办的“业务科长上台讲”活动中,分享了业务办理经验。
  “业务科长上台讲”是武城县打造“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的一项具体举措。该县通过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开展“专业大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夯实干部队伍建设。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3月4日,我市印发《关于打造“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开展打造“‘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试点工作”为载体,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引领全市各级机关学标杆、赶先进、转作风、提效能。
  我市把改革作为市委推动各项工作的优先议题,明确抓改革就是抓发展、就是找办法、就是办实事,一切工作都融入改革的元素、用改革的办法推动一切工作。健全完善领导领衔推动改革机制。深入实施改革工作县市区述职、市直部门评议制度,以责任压实倒逼任务落实。大力实施“一部门一改革,一县域一品牌”典型培育工程,深度挖掘各级各部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位置、有位次的工作亮点、基层实践,力促改革事项“出圈”。健全督导落实机制,开展“全面+专项”督察,对重点改革任务实行台账化管理监测,一月一调度,两月一督查,对改革任务进展缓慢的单位点名通报,对进展缓慢的任务事项挂牌督办。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改革聚合力 发展增动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