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陵城区根雕技艺传承人付会保——
巧手妙琢“枯木”逢春





  


□本报记者马乐杨戈姜伟本报通讯员王书胜陈兰兰
  一块盘根错节的树根、一截斑驳畸形的枯木,经过匠人巧手雕琢,却能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5月24日,记者在位于陵城区临齐街道小冯家村的宝源工作室中,见到了这位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人付会保,只见他腰间系着围裙,手持工具在一块树根上精心雕琢,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芳香,栩栩如生的形象正一点点显现……
结缘雕刻精益求精
  今年59岁的付会保是陵城区义渡口镇人,1990年,抱着学艺讨生活的想法,他和妻子一起到木雕工艺厂,跟随老师傅学习制作家具木雕。“过去没有基础,光是练习拿工具的手势就耗费将近半个月。工具锋利,手指不知道受过多少伤。”付会保回忆,勤能补拙,那时他白天跟着师傅干活,晚上挑灯临摹图案、练习基本功,手艺在一笔一刀的刻画中不断精进。
  通过努力,付会保慢慢学会了平面雕花的各种技巧,作品连师傅都赞不绝口。但他并未止步于此,再次启程前往浙江东阳市拜师学艺。东阳木雕讲究雕琢精细,对付会保日后的根雕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我国的根雕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付会保的根雕作品题材丰富、刀法传神、线条流畅。“根雕创作不易,首先要根据树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在雕刻阶段要不断斟酌调整,等雕出粗坯轮廓后,再细加工、抛光打磨……”付会保介绍,雕刻一件作品少则数日、多则数月甚至一年,慢工出细活,没有埋头苦雕的精神,出不来好成品。在外人看来的辛苦活儿,对付会保来说却是一种享受,“我见证着木料蜕变的点点滴滴,每当看到朽木在我的手中变成工艺品,所有的疲惫都被成就感冲散了。”
巧藉自然妙施雕琢
  世人常说“朽木不可雕”,但在根雕匠人的眼里,“朽木”却是潜力无穷的原材料。在付会保的工作室中,堆放着成堆的木料、树根,这些都是他多年来走街串巷收回来的。“看到树根,他就两眼放光,就像看到了宝贝。”妻子张玉梅笑着说。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小冯家村有个爱捡树根的付老头,有些热情的村民发现了树根就会主动给他打电话。
  付会保告诉记者,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的树种,如枣木、榆木、桃木等。“造型上的选择标准则可概括为稀、奇、古、怪4种,造型越奇崛,越是根雕的理想用材。”
  在付会保看来,每块树根都有它的独特魅力。“三分人工,七分自然”,少动刀,动则精,将树根原有的味道和质感表现出来,才是根雕艺术的精髓所在。
  付会保向记者展示了一件金丝楠乌木作品《偷桃图》,这件作品就是采取三雕七磨方法,将树根的主体作为山体,依照木纹走势,雕刻出山石、树木、人物,加以抛光。燃上一粒倒流香,烟雾似水流一般沿着事先设计好的烟道缓缓下行,云腾雾绕,给人置身仙境之感。
  付会保的大多数作品均不上漆,保持原木天然纹理色泽,可根据不同树根无图随形雕刻,也可根据图稿进行雕刻。现在木雕加工行业大量借助机器,但付会保坚持用手工,他说:“手工雕的手法比较灵活,能让整体画面充满立体感,这是机器无法实现的。”
志在传承推介家乡
  在付会保看来,根雕作品就像是书,叙述的不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时代烙印。
  陵城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的故里,“桃仙子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陵城区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本土文化,借助东方朔、颜真卿等历史名人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付会保发挥手工雕刻特长,结合桃木文化特点,精心设计创作了一批桃木根雕作品,大到桃木剑、小到各式挂件、摆饰,件件精雕细琢、独具匠心。摆件《桃之韵》,采用镂空雕的技法,分别将3块大小相近的桃木雕成镂空桃核形状,内部分别为桃核、桃仙的形象。镂刻内部造型时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仅需要有高超熟练的基本功,更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美好的创意毁于一旦。付会保从设计到制作前后共用了2个月时间,该作品获全国桃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优秀奖。
  一直以来,付会保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学习知识、开拓思路,扩大创作范围,目前他的根雕作品包括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我生在陵城,自幼听着东方朔的传说长大。”付会保表示,自己将会以东方朔为题材继续创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这项传统技艺,推广陵城文化,为促进陵城以及山东民间手工艺和旅游商品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付会保进行根雕创作
作品《桃仙子》
作品《丹顶鹤》
作品《虎趣》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巧手妙琢“枯木”逢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