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三八中路之六百年老街变迁

民国时期的德县县政府,前身为户部监督分司,户部后街就是据此而来


德城区三八中路地安街一段。高家辉摄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德胜
  三八路得名于上世纪60年代,是横贯德州中心城区的主干道,在老德州人的记忆里,对西起解放路东至岔河这一段记忆尤其深刻,这段长约3000米的路面,由旧州署街、法院前街、户部后街和新乡大道组成,“文革”期间曾称“红旗路”。
旧州署街
  旧州署街西起解放路,经地安街北口、小营胡同南口,东至进步街(市直小区)南口,长400米,一度称州署街、解放街和市府街。
  据乾隆《德州志·沿革纪事》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德陵互易之初,德州城是规划在运河西岸建设,定乡厢、建庙坛、置驿舍等工作随即展开,金元以来的高真观、学宫、将陵仓、药王庙、永庆寺、慈氏寺等老建筑都在运河以西。明洪武三十年(1397),将运河裁弯取直,在河东岸建设了卫城,卫署衙门搬迁进去,城内以“营”为单位,驻的都是军事部门,没有城市功能区和街巷地名的划分。伴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兴盛,德州商业日益繁荣,开始渴望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卫城建成13年后,也就是明永乐九年(1411),德州知州何原把州署衙门从运河以西搬进了卫城,同时进行了第一次城市规划,“召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拉开了德州“城”与“市”结合的序章。
  当时州署衙门建在城内的东南方向,大体为原市人防办的位置,建设用的大木材均是从河西元代建筑上拆下来的。衙门前边的这条街巷,逐渐有了州署街的名称。虽然实现了州卫同城而治,但由于守城、治城、管河、护漕、护仓、运船等工作都由德州卫来负责,因此州署衙门没有实权,建筑也很简陋,多年下来,不免颓敝。直到明正统年间,知州邹铭进行了大修,这里才正式被称作“公宇”,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州署街的地名逐渐叫开了。
  明正统六年(1441),山西人常景先继任知州,他在德州干了九年,政绩突出,调任直隶保定府知府时,老百姓依依不舍:“州民言其刚方谨敏,吏民信服,乞留复任(《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2》)。”常景先不仅重修了德州文庙,更对州署衙门进行了扩建大修,并在大门外修建了申明、旌善两座亭子。此后的几任知州如嘉靖年间何洪、邢奎,万历年间邵士斗、马明瑞,清康熙年间冯重华等不断修葺,州署衙门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州署街日渐繁华。
  到了清乾隆年间,德州知州衙门已颇具规模。衙门为长方形,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间部分为三进院,大门三间,两侧有外八字墙,正面有照壁,照壁左右分别为申明亭和旌善亭。进大门后第一院落不大,没有什么建筑,迎面而来的是仪门,两侧为角门,仅仅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穿过仪门进入二进院落,迎面就是大堂,与大堂相连的东西两翼分别是壮班房和快班房;院内西侧,有面东两座建筑,前为皂班房,后为工刑兵;院内东侧,也有两座面西建筑,前为皂班房,后为礼户吏。第三进院落中间前为二堂,后为三堂,左侧前为书房,后为上房,右侧则为宽敞的厨房。西侧部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为吏目署,后院为知州的正房,还有一座箭亭。东侧部分有三个院落,第一院落建有仓库和土地庙,第二院落南侧建有禁卒房,北侧建有监狱、狱神庙。第三院落为马号,马神庙居中,马棚相对分列东西两侧。而这时候的朝廷,对德州城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德州卫“所治者”,“惟军屯钱粮及运船旗丁而已”。随着这种转变,德州已从军事重镇转化为工商业者集中的城市。州署街成为当时的行政中心。
  清王朝灭亡后,德州知州、合肥人孔宪廷成为德县第一任县长。1913年,时任德县县长金荣桂离开延续了500余年的知州府,把德县公署搬进了原山东督粮道署。督粮道署最初设在北厂,明正统十四年(1449)迁到城里,大体位于目前市检察院区域。光绪三十四年(1908)督粮道裁撤后,这里一直空着。由于行政中心的改变,旧州署街地名应运而生。
  1946年6月德州解放,德州市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0月改称德州市人民政府),旧州署街随即被改称为解放街,这时候的德州市辖区为城厢区的8个镇。7月2日,德州市民主政府将城区四周2.5公里内的25个村庄划归市管辖,同时重新划分了街区,解放街更名为市府街。1967年“文革”期间改名为“红旗路”,为当时的红卫人民公社辖区。1981年恢复为市府街。
  由于机关多,因此这条街的商业零售店铺并不多,但唯独理发店多。理发业在旧时叫剃头棚子,低人一等,其本人及子弟不能入学考举人,不能做官,死后不能葬入祖坟。一般人家但凡有办法维持生活,都不愿送孩子学理发,更没有女理发员,那时候的理发员多为世袭或者近亲。解放前,德州最著名的刘玉田理发店和源记理发店都在这里。解放后,路振东的工农、路振声的振记、邹延祥的祥记以及路振华的丽华理发店相继开张,其中路振华还曾任当时行业工会的会长。路振声的振记原来设在中山市场里面,其设备仿照天津、济南的样式,门前的招牌为红白相间颜色,发型也比较新颖,男女理发、吹烫俱全,是德州第一家大型理发馆。
法院前街
  法院前街因德县法院而得名,街道很短,大体为今三八路小营胡同至进步街(市直小区)路段。
  1928年德县法院设立,为初级法院,院址在旧州署衙门东面的三元宫。明代,这里一度为户部监兑分司的衙署,是户部于弘治六年(1493)设立的。万历年间监兑分司撤销,这里变成了三元宫。1932年变更组织,改称济南地方法院德县分庭。1935年法院迎来大的发展,拓地添建房舍,7月1日,改组为山东高等法院第五分院,同时兼有地方法院的职能,管辖着鲁北10个县的民事、刑事诉讼案件。法院的西侧,就是原州属衙门的监狱,1935年7月,监狱进行了扩建,旧州署南半部的空地以及典狱员署都占用起来,同时改称山东第一监狱济南分监。
户部后街
  户部后街之名源于户部监督分司。这条街与法院前街相连,为三八路的进步街(市直小区)南口至新湖路路段,一度改名平等街、东升街,并包含有东公廨、西公廨两条南北方向的胡同。
  明代极为重视漕政管理,从中央到州县建立有完善的管理机构,德州漕仓地位重要,设在德州的中央直属部门主要有户部监督分司、户部监兑分司、漕运公馆、督粮道库大使署等十几家。明永乐十三年(1415),德州水次仓设立,与淮安、徐州、临清的漕仓并列为全国四大漕仓,同时设立的就有户部监督分司,为户部驻德州掌管漕粮、德州仓事务的官署,长官由户部主事或员外担任,一年一轮换,称为部使,正五品。明正统十四年(1449),德州仓迁到城里,户部监督分司也同时迁到目前的市检察院一带,改名为户部管仓分司,职能不变。
  公廨即官署的意思。东公廨、西公廨,也是源于它们位于户部监督分司的两侧,胡同里的住户,也大多为衙署里的公差人员。两条小街南北走向,北起户部后街,南至今东方红路,长约260米,宽约2.5米。1946年7月,德州市民主政府成立后,户部后街更名为平等街,东公廨、西公廨同时并入平等街。1967年改为东升街。后来还曾命名为署东胡同、署西胡同。
新乡大道
  德州解放后,市政府对城区主要道路的改造,采取组织全市人民义务劳动、以工代赈的方式,拆除老城墙,填平沟渠海子,开街筑路。1949年秋,时任市长张持平组织全市干部义务劳动,拆除德州东城墙的一段,填护城河,筑大车道,命名为新乡大道。这是德州解放后建设的第一条大街道,为三八路的前身。
  1960年3月8日,为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市政府对新乡大道进行了拓展延伸,同时将市府街至德吴公路起点路段命名为“三八路”,当时规划宽度30米。当天下午,1800多名妇女参加了修路。此后,这段路持续建设至1964年完成。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八中路之六百年老街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