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号称拍卖藏品 专挑老年人“下套”
德城两男子因诈骗被判刑

  本报讯(记者董建新通讯员李淑英)两名男子以帮助拍卖藏品为由,骗取29名老年人47万余元。近日,德城区法院对该案进行宣判,被告人王某博、郑某晖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和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9年7月,王某博伙同郑某晖等人成立德州某拍卖有限公司,以帮助拍卖藏品为由,骗取被害人信任。在没有拍卖资质的情况下,与张某某等29名老年被害人签订《艺术品委托拍卖合同》或《线上委托拍卖合同》,并收取500元至4万余元不等的费用,共计42万元。
  签订合同之后,被告人王某博、郑某晖没有组织拍卖,也没有对被害人的藏品进行委托拍卖,反而一拖再拖。之后,王某博、郑某晖将其中一批藏品以5万元的低价出售,所收取的拍卖费用及低价出售藏品的钱款,两人均用于个人消费及挥霍。
  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博、郑某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均构成诈骗罪。两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均系主犯。案发后,被告人主动投案,到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经承办法官劝导,两被告主动退赔27万余元,弥补部分经济损失。
  最终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王某博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5万元;被告人郑某晖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3万元。
  随着古玩收藏兴起,一些所谓拍卖公司打着各种幌子招摇撞骗,一些收藏爱好者因为本身阅历较浅,轻易相信他人,导致钱财被骗。德城区法院法官表示,《民法典》第148条明确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官提醒,市民如想拍卖收藏品,委托拍卖时务必核实对方资质,包括公司的营业资质和拍卖资质。企业若要取得从事拍卖业务的许可,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古董诈骗“局中局”
  在古董诈骗中,犯罪分子会按照“话术”套路受害人,吹嘘公司实力,承诺能够高价卖出藏品。随后,犯罪分子会虚夸藏品市场价格,谎称已有买家看上,诱导受害人支付“服务费”“展览费”等。
  “服务费”到手后,犯罪分子会制作虚假的“冲突单”,谎称有其他古玩与藏品高度相似,无法交易,让被害人回家等消息,之后以各种理由拖延,所谓的“拍卖”也不了了之。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城两男子因诈骗被判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法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