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铸魂强基党旗红 奋楫扬帆勇争先
——市十五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王贺
  伟大时代引领奋进,巨浪奔腾滚滚向前。
  以市十五次党代会为起点,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强基础,推动组织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从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和功能建设到“红色驿站”“红色物业”,从农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社到组建区域党建联合体,从党支部星级化管理到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一项项重点工作,勾勒出过去五年德州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多彩画卷。
凝心铸魂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
  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从2017年到2021年,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深化理论武装、抓实党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纪律规矩、坚持对标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分级分类抓好学习培训,理论灯塔的光芒,时刻为全市党员干部照亮前行的方向。
  市委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明确23项具体措施,推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常态化制度化。围绕健全党员教育工作体系,过去一年我市还建成实体化规范化乡镇(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134个。
  集中性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全市上下强化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提供了重要抓手。五年来,市委认真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各级党组织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扎实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特别是在2021年,我市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等活动,各级排查走访56万户、131万人,排查解决问题9万多个,为民办实事10.9万件,出台政策6472项,实施民生项目4599个……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党性、作风又一次得到浸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选贤任能凝聚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坚持什么导向……面对一道道“必答题”,五年来,我市突出政治标准、坚持选贤任能,紧紧围绕新时代好干部20字标准,不断健全完善在一线考察使用干部机制,树立实践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坚持“八用八不用”,强化政治素质把关,大力发现选拔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在全市上下逐步营造起“优者奖、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浓厚氛围。
  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就是牵住了组织工作的“牛鼻子”。5年来,着眼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我市制定了《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办法(试行)》,深入实施优秀年轻干部“889”工程,259名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干部力量。一方面选贤任能,一方面“为敢于担当者担当”,我市先后制定《干部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办法》《干部正向激励实施办法》《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举报行为若干规定》《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20条意见》《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容错办法(试行)》《关于做好受处理处分干部影响期满后使用工作的十条意见(试行)》等多项制度文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全市上下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乡村振兴如何起势?“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干部”。为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到村任职,2020年3月5日,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优化提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若干措施(试行)》,推出19条富有含金量的“硬核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村任职,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同时,面向全市公开遴选村党组织书记310名,将他们分别选派至党组织书记空缺村,为我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实现率先突破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2021年时值村(社区)“两委”换届。这次换届,我市明确60岁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原则上不再提名。换届工作完成后,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分别为45.33岁、40.08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85.18%、95.56%,“一肩挑”比例分别达到99.22%、100%,实现村(社区)“两委”班子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同时,积极推动年轻人才和高学历人才进班子,2494名年轻人才回乡参选,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44人,担任其他“两委”成员585人。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着力办好“开门一件事”,分别走访党员群众18.1万户,收集意见建议2.2万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764个。我市还选派新一轮121名市派第一书记帮包117个村,各县市区同步进行派驻,实现对脱贫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及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应派尽派。
  城市基层党建要发展,选贤任能同样要摆在首位。近两年,我市制定落实街道“五项权力”工作规范,明确每项权力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把“五项权力”嵌入到部门绩效考核、重大项目决策、干部调整任用等相关流程,推动权力流程化运行、规范化落地。在此基础上,整合1909个事业编制下沉基层,全市街道事业编制数量由1259个增加到2098个。同时,扎实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各县市区新招聘社区工作者663名。
固本强基筑就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战斗堡垒
  最坚实的力量支撑永远在基层。
  五年来,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还是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的最前线,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在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五年时间,全市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迅速形成,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得到及时落实,全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回首2017年,当时的德州:
  ——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刚刚在全市得到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收入有了大幅上涨,并有了养老保险。市委开始每年选拔一批“红旗支部书记”,享受市级“乡村之星”待遇;
  ——农村党组织办公服务场所刚刚全面实现规范化建设管理,全市8092个村第一次全部都有党的阵地,全市村均运转经费刚刚增至6.2万元;全市社区集体收入第一次全面突破10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3万元;
  ——在城市基层党建上,开始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全市27个街道全部成立“大工委”,129个城市社区全部成立“大党委”,所有乡镇(街道)设立综合党委……
  五年时光飞逝,如今:
  ——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
  ——农村党建聚焦破解村多村小、资源分散、村庄合并难度加大等问题,将打造区域党建联合体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全市相继以管区为基本单元建立联合体272个,根据产业发展等划分区域建立联合体154个,覆盖3071个行政村。
  ——依托管区,各地建设747个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5项,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围绕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各地有效整合联合体内各类资源和力量,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文艺团队等600余支;
  ——建立完善了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市级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增加2000万元,达到1亿元,村均20.07万元。城市社区年度工作经费都达到6万元以上,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全市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村已达80%,50万元以上村已达12%;
  ——在城市基层党建上,我市推动街道赋权扩能,制定《落实乡镇(街道)“五项权力”工作规范》。同时加大有关投入,仅在2021年市县两级就投资8100余万元,规范提升209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红色驿站”1480个,推动135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沉社区,把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通过加强“德州红色物业”建设,健全物业服务行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组建率从去年年初的11%、6%分别增长到95%、49.8%。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两新组织党建上突破提升。强化行业联动,依托民政、工商联、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11家行业党委,建立行业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开展基层党建“百佳争创”活动,市级每年评选100家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先进典型,集中授予“流动红旗”。实施两新组织党建“双百示范工程”,制定“三好六有”建设标准。 围绕中心激活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过去五年我们看到,在脱贫一线,组织振兴为我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防疫一线,党组织第一时间发出“集结令”,广泛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奔赴防疫抗疫最前沿、复工复产第一线,迅速汇聚防疫硬核力量;在城市管理一线,全面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模式,我市向现代化基层治理迈出坚实步伐……五年时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敢担当、善作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放眼广阔农村,基层党建在促进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依托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建设,各地大力推进发展融合、服务融合、治理融合,现已陆续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872个、合作联社167个,打造特色种养殖产业带102个,发展加工、电商等经济组织316个,通过股份合作、劳务互助、利益补偿等方式,统一管理服务,优化资源配置,联合体内3071个行政村村均集体增收8.14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同时,各级认真落实《关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拓宽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路径,项目化推进薄弱村“清零”攻坚。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规范提升计划,党组织领办各类合作社4159个,涉及3272个行政村,入社群众21.28万户。
  聚焦城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改革。全市上下坚持用改革思维推动网格化治理,市委书记直接抓、副书记靠上抓,制定实施意见等“1+7”文件,以居民小区、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优化调整网格1.1万余个,以企业、机关、商圈市场等为基本单元设立专属网格3200个,统一编号赋码,实现扁平化管理。同时,专门制定网格员管理办法,选配专职网格员1.4万名。建设市级网格化治理大平台,做实乡镇(街道)综合执法,网格发现的问题由网格员“接诉即办”,重点难点问题按流程实行分级流转、闭环处置,累计解决居民关心的卫生、安全、停车秩序等问题8300余项。
招贤引智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4030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建成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人才平台载体2315家;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国家级引智试验区、全省第4家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全省首家“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表扬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亮眼的人才工作“成绩单”背后,是我市五年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定位,全力引才聚才,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结果。
  组织部门介绍,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我市高规格配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正处级人才工作事业单位,组建起了全国首个非国企性质的人才发展集团,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2015年以来,市本级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至今已累计兑现落实4.7亿元。2022年专项资金提高至2亿元。
  坚持产业、人才“双链融合”,一方面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靶向联系对接,深入开展“千企百校行”“青鸟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巡回招聘,打造了智汇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增强人才招引的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瞄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前沿产业,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假日专家”等重点工程,先后引进培养165个创新创业团队,集聚技术骨干914人,成为支撑引领全市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与我市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院士专家已达34人,2021年全市新引进人才26875人,其中博士、硕士1543人,较2020年实现倍增。
  围绕政策创新、改革攻坚、平台支撑“三大保障”,我市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等政策措施,2020年9月进一步推出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并配套出台27项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攻坚,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高质量建设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围绕夯实平台支撑这一保障,我市深入实施“一企一校(多校)”“一企一平台(多平台)”工程,支持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载体,在海内外人才技术密集城市加快布局“人才飞地”。目前,全市7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等一批聚才平台相继落地。
  为优化创新生态,我市积极为人才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目前,市县两级均已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推行最高每人1000万元的无担保、无抵押“人才贷”,2021年底全市“人才贷”业务余额已达1.9亿元。市县两级累计建成人才公寓270.5万平方米、3.2万套,还为首批117名人才发放购房补贴1097万元。为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我市还打造了“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和“一网一库一平台”信息化系统,开通“12345人才服务专线”,发放“德州惠才卡”356张,配备人才服务专员693名,积极推行“政策找人”“免申即享”机制,协调解决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400余项。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铸魂强基党旗红 奋楫扬帆勇争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