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畅通金融“血脉”服务实体经济
——我市创建省级金融资源畅通示范区措施解析
  

总体目标
  ■实现示范区内金融业态丰富多元,金融基础设施健全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金融资源集聚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金融运行更加安全高效,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显著
力争2023年底
  ■社会融资规模突破5000亿元,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15%,银行机构存贷比提升5个百分点
  ■全市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实现双翻番,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8家以上,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
  ■全市银行机构达到40家,保险机构 55家,证券期货机构16家,基金机构15家,地方金融组织50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
  12月24日,我市启动创建省级金融资源畅通示范区建设。未来两年,我市将实施六大金融资源畅通工程、抢占六个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赛道、在5个方面优化环境。通过示范区创建推动金融资源循环畅通,进一步打通金融资源流通堵点,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六大畅通工程打通金融资源流通渠道
  实施“金融机构集聚”工程,提升金融资源供给能力。持续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形成竞争有序、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实施“银行信贷畅通”工程,提升信贷支持能力。推动“存贷比”提升工作,建立“存贷比”提升评估考核办法,完善“存贷比”提升工作措施、支持政策,促进信贷投放规模加速扩大。
  实施“资本市场突破”工程,提升直接融资能力。实施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双翻番”行动,挖掘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多渠道、精准化推动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企业加快上市。
  实施“保险服务提升”工程,提升保险保障能力。探索开展各类“保险+”模式,推动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深度联动。
  实施“地方金融组织强基”工程,提升融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融资担保行业综合实力,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动态补充机制,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发挥金融试点创建带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与优势产业深度结合,在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建设、金融资源渠道畅通等方面形成一批务实管用金融改革举措,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改革案例。
抢占六个赛道拓宽金融资源覆盖范围
  抢占“普惠金融”服务赛道,提高金融资源普惠性。完善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创新推出“金融超市”板块,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精准高效匹配,有效缩短平台用户获得融资时限,切实提升融资效率。
  抢占“科技金融”服务赛道,增强科技发展动力。健全覆盖高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风险投资体系,引进更多创业投资等投资基金,匹配精准适度的投资品种,促进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抢占“绿色金融”服务赛道,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项目,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抢占“农村金融”服务赛道,助力乡村振兴。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三农”领域信贷支持,拓宽农村抵质押品范围。
  抢占“供应链金融”服务赛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以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基础,推动核心企业充分释放自身信用为上下游企业增信,密切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
  抢占“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赛道,助力企业加速成长。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服务。
优化5个环境夯实金融资源畅通基础
  优化对外联动环境,促进金融资源互联互通。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金融资源疏解,积极引进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后援中心、专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确保金融安全稳定。持续压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支持各银行机构通过核销、清收等处置不良资产,确保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优化金融法治环境,筑牢金融稳健发展根基。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信用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不断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优化金融文化环境,打造金融诚信文化高地。聚焦金融机构诚信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诚信文化共建、诚信服务评比活动,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
  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改进金融管理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维护良好的金融竞争环境和经营秩序。
□本报记者张志宁本报通讯员李海燕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畅通金融“血脉”服务实体经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