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坚持新模式新技术双轮驱动
——访副市长,市新型纺织产业链、市家纺服装产业链链长张桂爱

▲张桂爱(右一)在山东鑫瑞娜家纺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沿产业链汇聚关键要素◆因地制宜形成特色聚集区◆突出高效生态特色
  我市是传统纺织大市,新型纺织产业基础较好,纺纱优势突出;家纺服装产业下游产品多元,但布局分散。在出口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工业化、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如何由数量型向效益型增长转变,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
  日前,本报记者对副市长,市新型纺织产业链、市家纺服装产业链链长张桂爱进行了专访。
借助链长机制提升行业竞争力
  记者:今年以来,新型纺织产业链和家纺服装产业链发展取得哪些进展?
  张桂爱:产业链链长办公室成立后迅速行动,首先联合市工信局纺织服装行业办组成调研小组,对我市家纺服装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调研摸清底数。加强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等沟通对接,掌握行业现状,摸排投资线索。建立由产业链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服务机制,深入一线开展走访,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协助配合链长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今年3月,组织家纺服装产业链重点企业15名高管参加商务部组织的RCEP专题培训,帮助家纺服装企业外贸出口能力提升,促进产业发展。7月组织5家家纺服装企业参加2021年山东出口商品线上云展会(纺织服装专场),其中夏津万佳特纺织有限公司、夏津费特制衣有限公司分别与韩国、日本贸易商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对接交流。
  在多方积极推动下“植物染色纺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鉴定会4月21日在德州恒丰集团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及山东纺织工业协会的专家出席并给予业务指导。
  今年5月27日,在中国·德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夏津绿色纺织产城融合等5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67.8亿元;同时亿利集团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等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4.6亿元。
  9月1日,我市成立新型纺织产业协会,企业可以抱团争取上级优惠政策支持,完善供应链,抑制恶性竟争,合力做强德州纺织产业。
  先后组织恒丰集团等41家理事单位参加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秋冬)展览会(上海)、2021CKIW纺织材料创新论坛大会(深圳),展示了我市最新的天然和人造纤维、特种纱线、弹性纱线及花式纱线等产品,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特别是10月9日,我市组织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上海)德州市纺织产业推介会上,市、县两级产业链同步推介了德州市多家纺织产业优质企业。并聘请中国纺织联合会原副会长杨纪朝,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副会长景慎全、总工程师叶戬春,中国纱线网总编王果刚,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徐广宁,深圳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马浩然,泉州师范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院长邱夷平等专家、教授为德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顾问。会议结束后,我们又拜访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非水介质染色项目带头人王际平教授,并对王教授的非水介质染色新技术项目发出考察邀请,双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找准短板瓶颈积极应对破解
  记者:目前这两个产业链发展存在那些短板和瓶颈?怎样破解?
  张桂爱:我市新型纺织产业链上纺纱环节优势突出,但链条过短,缺少印染环节,织布、家纺、服装等环节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除恒丰纺织、华源生态科技等少数骨干企业外,多数企业仍以传统棉(毛)纺纱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未形成差异化、链条化发展,产业规模出现萎缩趋势。
  针对以上情况,我市将双向延伸产业链,向上攻克功能性纤维,保障生产能力;向下突破绿色印染技术,鼓励企业向面料、家纺服装等方向发展。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纺纱以陵城区、夏津县为核心,依托恒丰纺织、华源生态科技等骨干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传统纺纱向附加值更高的特种结构纱、精梳高支纱及多种纤维混纺转型。印染要支持恒丰纺织植物印染技术落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继而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织布以陵城区为核心,依托恒丰纺织、华源生态科技等骨干企业,基于其高质量、多品类的纱线,发展色织装饰面料、衬衫面料、休闲服装面料、特宽幅大小提花家纺面料、功能性服装面料等技术密集型的功能性布料,提升附加值。
  我市家纺服装企业各县市区基本均有分布,但布局分散,大多是小微企业,规模不大,没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缺少高端设计人才,技术工人年龄偏大,后继发展乏力。多数企业以贴牌、代工为主,缺少服装设计、品牌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利润极低。
  对此,我们积极引进济南春风服装技校,今年落户德城区天衢工业园,现在已开始招生,培训急需的熟练工人。同时,依托纺纱环节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将招引家纺品牌富安娜及服装品牌韩都衣舍、李宁等,形成设计销售在北京、济南等大城市,生产制造在我市的“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助力时尚服装产业和高端家纺产业的发展。
确定发展目标坚持双轮驱动
  记者:这两个产业链“十四五”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来实现?
  张桂爱:到2025年,两个产业链发展目标如下:规上企业营收突破180亿元。其中,新型纺织产业营收突破160亿元,家纺服装产业营收突破20亿元。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体系,坚持新技术与新模式双轮驱动。一方面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新技术推动生产工艺改良、生产效率提升。采用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的新型纺纱工艺技术,尽快从传统纺纱向附加值更高的特种结构纱、精梳高支纱及多种纤维混纺转型。另一方面推广恒丰纺织的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其管理、技术以及渠道优势,以产权独立、自主经营的合作模式,推动产业整合和提升,构建覆盖我市、辐射全国的纺织品线上交易中心和供应链调度中心,赋能纺纱产业。
  纺织企业要突出高效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纺织产业链。围绕纺织新材料、产业用新产品、高水平印染进行延链,围绕品牌服装、创意设计、专业市场进行补链,围绕高端家纺、工装生产、智能制造进行强链,使纺织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我市将实施一批“强链”“补链”重点项目,汇聚关键要素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科学配置聚集区土地资源,引导产业链重点项目优先落地。支持横向结合,择优发展,加强聚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德州市新型纺织产业链
◆相关链接
  作为传统纺织大市,德州目前有规上企业111家,其中9家企业进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2家企业跻身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10强。主要产品为纯棉、化纤及各种成分的混纺、色纺精梳、普梳纱线,各类规格坯布、弹力布、色织布及提花织物。我市纺纱环节优势突出,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差别化纱线生产企业集群,年产能约450万锭。
德州市家纺服装产业链
  我市家纺服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布局分散,尚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集群。2020年规上企业22家,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骨干企业有康博实业、元济纺织、中合服饰、山东盛原、东方制衣、鑫瑞娜家纺等。主要产品包括床上用品、巾被制品、针织服装、运动服、休闲服、牛仔服、羽绒服装以及遮阳材料、阳光面料等。
□本报记者王育恒王露本报通讯员王坤任庆振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坚持新模式新技术双轮驱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经济·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