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兴隆镇发展特色种植,培育特色文化,构建公建民营养老体系——
民富村美产业兴 生态宜居人气旺

“一勾勾”演出


兴隆社区


金银花种植基地


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福利院老人在用餐


睦邻文化节


土马河风光旖旎土马河风光旖旎


  金秋时节,土马河两岸蒹葭苍苍、落英缤纷,河面碧波荡漾,观水台、望景亭交相辉映,三三两两的居民穿行其间,有的驻足观景,有的持手机拍照,有的慢走健身,如此优美宜人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临邑县兴隆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生态宜居、特色种植、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多方融合、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获评“省卫生乡镇”“省美丽宜居小镇”“省园林城镇”“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
强化功能配套建设生态宜居小镇
  10月13日,兴隆镇五福源社区内塔吊林立,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作业,新盖的高楼主体即将完工。社区由5个村合并而成,共计967户,楼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配套有省级标准幼儿园、党群服务中心、镇中心小学、卫生室、图书阅览室、休闲广场。五福源社区的建设,正是该镇强化功能配套、建设生态宜居小镇的生动体现。
  在规模发展上做文章——
  2010年以来,兴隆镇立足全镇规划,把握两区同建、土地增减挂钩、棚户区改造、美丽村居建设等有利政策,先后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10余个。实施242省道改貌工程和绿化亮化、道路扩建工程,不仅让兴隆镇建起了10余万平方米的沿街建筑,也彻底擦亮了镇区环境美、绿化好的名片。实施兴隆镇步行街新建项目,建设了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商业建筑,进一步繁荣了镇区个体工商业户和小微企业发展。实施东马新村小区、兴隆嘉苑、盛世景苑、溪林文苑小区、广盛苑小区、后坊新村、五福源小区等居民小区建设项目,商业开发项目鑫晟嘉苑、鑫润嘉苑也初具规模,为群众提供干净、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目前,镇区规划总占地3000余亩,远期规划占地4000余亩,已建成6个居民小区,还有两个商业开发项目和一个回迁安置项目在建,到年底镇驻地常住人口将突破万人。
  在完善配套设施上提品质——
  兴隆镇高点定位、立足长远编制了镇区建设规划,突出在镇域总体规划基础上兴镇立业。在镇区有序完成道路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宜居需求。镇区主要居民小区周边500米内建有兴隆镇中心卫生院、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大型超市、土马河沿河景观绿化带、街心公园等休闲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便捷、安心、丰富的医疗、文娱资源。
  镇区配建幼儿园、兴隆镇中心小学、兴隆镇中学,居民不出1公里就可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该镇立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成立兴隆镇教育发展基金,鼓励爱心企业捐资助学,发起“金秋助学”活动,助力学子圆满校园。兴隆镇教育联区注重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实施STEM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教育成果显著。2021年兴隆籍学子考入本科院校的有64人,考上研究生的有25人。
  该镇高标准建设1346平方米的“智汇兴隆”人才公寓,为外来人才提供舒适居住环境。公寓分为单间、标准间户型,地暖、沙发、桌椅、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必备生活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可实现“拎包入住”。还设计了办公用房、健身房、书吧、共享餐厅、共享客厅等,从而使入住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兴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镇政府西侧,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提供民生民政服务、健康服务、心理咨询、四点半课堂、文化阅览、非遗传承等便民服务,承载了兴隆社区及周边小区居民医、教、助、乐需求,它与镇便民服务大厅、文化站构成了镇区便民服务带。
  在生态保护上找亮点——
  镇党委书记夏祥生站在土马河畔说:“土马河是兴隆的母亲河,也是我镇生态宜居城镇建设的特色和亮点。”近年来,该镇沿土马河道实施河道清淤、建设景观桥、修建沿河路、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以镇驻地为中心,沿省道242、团结路打造“一点两线”美丽乡村风景线。重点打造土马河新桥筑路基、土马河同心桥、兴隆嘉苑沿河路工程生态护河工程,建造观水台、望景亭、景观桥、小广场、法桐林等景点,建成了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土马河湿地公园。
发展特色种植走出村美民富新路子
  9月25日,兴隆镇三十里村村民们正忙活着将金银花干花正装车运往临沂市平邑县,丰收时节,村里每天可收获干花500余斤。
  金银花、无花果和车厘子是兴隆镇特色种植的“三驾马车”。
  金银花开“金银”来。该镇采用“合作社+集体+农户”的模式,立足党建引领,成立5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建立多村一品、融合发展的金银花产业格局。金银花种植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统一收购,村集体负责整理闲散土地和沟通协调服务,农户负责日常管理和采摘,通过村社联合、产业连片、责任连心模式,解决技术、销售难题。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覆盖24个村1500余亩。
  无花不竞芳,硕果请君尝。兴隆镇通过优秀人才回引,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无花果种植。村集体采用土地入股,山东凡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资金入股,公司负责技术、管理和市场。通过保底+分红的模式,村子每年可获得22万元的保底收益,并在每年年底获得纯利润10%的分红。目前,200余亩波姬红和紫冰如两个品种均进入盛果期,亩均产量4000斤。该基地与济南、北京等4家水果批发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同时开启了线上销售。
  倒流映碧丛,点露擎朱实。煜兴樱桃园里,一片坠满红樱桃的果林是兴隆镇春日美景之一。兴隆镇投资120余万元建设6个高标准大棚,种植大樱桃,由煜兴合作社运营管理,引进优质品种“美早”“萨米脱”,移植市面上口感最好的5年龄樱桃树,并邀请林业专家指导生态种植,不仅大大提升了樱桃品质,而且抢到了市场的空档期,价格也水涨船高。兴隆镇立足高端品质,抢抓线上市场,与电商合作,开展直播带货、高端零售,基地6个大棚年销售额近120万元。
  立足特色种植产业发展需求,该镇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多所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公寓,引进各类柔性合作高层次人才17人。
挖掘乡村文化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10月9日,又到了周六下午,“一勾勾”传承人张秋英像往常一样,来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社区居民教授演唱技艺。
  “一勾勾”是流传在兴隆镇一带的古老戏曲艺术,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兴隆镇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交流沟通,推动“一勾勾”戏曲走向省级舞台,多渠道、经常性开展戏曲文化交流,通过“一勾勾”戏曲文化传承中心,全年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110余场次。同时,注重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镇中小学开设“一勾勾”传承学习班,培育戏曲学员30余人。
  此外,作为全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刘曦林的故乡,兴隆镇具有深厚书画文化底蕴,在镇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立书画室,开展书画入万家、书画艺术座谈会等文化活动,在中小学设立书画课堂,成立青少年书画研习社,营造浓厚书画文化氛围,邀请刘曦林在临邑创办刘曦林艺术馆,成为德州乃至山东省书画艺术界的靓丽名片。
  以兴隆镇中学为核心,在中小学发展足球特色教学,以教、学、赛、训为基础,组建足球特色社团,举办校园足球联赛,培育独特足球校园文化。兴隆中学男子队连续两年获德州市联赛亚军,女子足球队连续两年夺得联赛冠军,并闯入省女子足球联赛前六名,兴隆镇中学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创新公建民营体系打造养老模式标杆
  “没想到有一天咱也能住上楼房,平时听听戏、下下棋、打打牌,日子很舒坦。”兴隆镇福利院86岁的聂宜正一边打牌一边说。
  兴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勇说,镇上立足文旅康养小镇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打通部门壁垒,打造以专业机构为支撑、以日间照料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破解老人养老难题,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善文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氛围。
  该镇投资建设的兴隆福利院是省级公建民营模式的新标杆,占地面积6.29亩,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设有43个标准间,有92张床位。设有休息室、活动室、娱乐休闲室、演艺大厅、餐厅、厨房、护理用房等多个功能室。福利院与青岛阳光佳苑合作,采取政府建设、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模式,有效融合政府养老与社会养老,为福利院发展注入活力。福利院拥有中德两国系统培训的高素养护团队,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医疗团队,各楼层分设护理站,配备24小时紧急呼叫系统,并为老人提供定期生命体征检测及每两小时巡防保障,精心关护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
  除了在院老人,该镇同样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与专业医疗团队和科普团队建立长期合作,以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定期上门医疗、科普宣讲、健康咨询、生活照料服务,同时还组织文艺演出、棋牌比赛等文化活动。
  群众有需求,基层有响应。兴隆镇推行政务服务“3+1”进乡镇进社区,在12个中心村配备24名民生协理员,承办党建、民政、人社、妇女儿童等多项政策服务,同时各村也创新方式提供养老照料、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等服务,真正把敬老助老的文化根植到村民心中,把便捷服务落实到老人心坎上。苗屯村探索创新“幸福院+儿童之家”模式,在村里的幸福院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吸引周边老人、儿童共聚一处,既为儿童提供了课余的好去处,又使老人可以孩童绕膝、逗趣解闷,得享天伦之乐。郎坊村创立助老爱老志愿服务队,每周为留守老人采买生活用品、帮干院中零活,冬季照看老人取暖安全,定期对接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为老人提供上门诊疗,让老人居家生活安全舒适。
  出门就见河边景,百步得听“一勾勾”。如今,老人们不仅乐享芳草鲜美、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态,更可享受凡事不出村、服务送到家的现代化服务,守着自家庭院,乐享晚年生活。
□文/图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王杨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富村美产业兴 生态宜居人气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