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学“无用之用” 做有用之人
——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韩树峰




韩树峰部分著作


  

个人简介
  韩树峰,1966年生,庆云县崔口镇齐周务西北村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汉魏法律与社会》《秦汉法律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国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这个房间大约十几平方米,放着一套简单的桌椅,一张单人床,桌椅被6个大书架包围,书本码得密密麻麻不留空隙。韩树峰坐在桌前,思绪穿越到很久很久之前。
  韩树峰是庆云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4年考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始,他的学习和工作从未离开历史,近40年的朝夕相伴,让他对历史的理解深刻又独特。伴着书香墨韵,他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忘却历史是一种失忆
  “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在很多场合,常常有人把这句话抛给韩树峰。这并非针对个人,“史学何为”之问长期存在,不少学者将历史学称作“无用之用”,而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特意写了一本《为历史学辩护》来阐释历史学的意义。
  韩树峰告诉记者,“学以致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辉煌的“四大发明”无一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追求实用会在短期内获得成果,但一味追求实用,长期来看会制约思考与创新,“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数学以及很多自然科学,研究之初甚至已经得到的成果,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但正是一个个‘没用’的成果,筑牢了人类发展的根基。”
  每每给大一新生授课,韩树峰都会在第一节就强调:“如果抱着很强的功利心,过于注重现实利益,想着学了就能立马创造价值,就不要学历史。”
  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感受过往的苦难和欢歌,审视千百年的坎坷与辉煌,从一片甲骨可以发现一个古国的存在,由一块碑文可以澄清一场战争的真相——有学者这样形容历史学的作用。在韩树峰看来,历史相当于人的记忆,忘却历史是一种群体失忆,“一个人失忆了,这些年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会归零,要想生活下去,得付出更多努力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系统;假如人类把历史忘却了,就无法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发展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
做研究须深入“背街小巷”
  采访当天,韩树峰正在翻看一本厚重的大书,名曰《里耶秦简》,对开铜版纸上,是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的竹简的照片。“研究历史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扎扎实实地钻研、一点一滴地积累。”说到这儿,他用了个形象的比喻——搞学术不能“逛大街”,要深入“背街小巷”,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不少人觉得,学历史最重要的是记忆,但韩树峰表示,中学时学历史,会有很多知识点要记,但到了大学,学的不是知识点,因为这在百度上就能查到,历史考验的是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积累,要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情感,方能从复杂又零散的历史事实中发现联系与规律。
  “中国有一个常见现象,不少人喜欢关心或打听别人隐私,比如过年回老家,亲戚朋友都喜欢打探一年赚多少钱。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采访中,韩树峰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然后他给出了解答:“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商鞅变法,秦国实行连坐制,秦统一中国,这一制度全面推行开来,并在历史上得以延续。如是制度下,别人家的事儿很可能影响自我安危,关心别人家的事儿也就成了习惯,慢慢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群体特征。”
  “通过类似日常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人在创造制度的同时,制度也在塑造人。”他对记者说,“这不属于历史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是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的结果。历史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考。”
搞学术不能一味追求“收成”
  1984年,庆云县17名高中生考上本科院校——这是1965年建县以来最好的高考成绩。韩树峰便是17人之一,他以全县文科第一的成绩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忆及少年时代,韩树峰感激父母创设的家庭环境:“他们对我的要求就8个字——诚实善良、自食其力,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会给出建议,但不干涉我的决定,我犯错时,他们也会直截了当指出。”
  后来做了老师,韩树峰将父母的理念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眼中,韩老师既宽松、又严格。宽松的是,他从不为学生框定具体研究领域,不干涉他们的研究过程,更不会让学生帮自己干工作;严格的是,审核论文标准近乎苛刻,有一丁点不严谨的地方都会被挑出来。他用略带玩笑的口气说:“不让学生给我帮忙,是有私心的。这样他们论文有问题,我毙掉时,可以问心无愧,他们也找不出借口。”
  韩树峰自称是“一位愚笨的读书人”,记者当天见到的,只是他藏书的一小部分。他长年累月地阅读、积累,没有教学任务时甚至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将自己的思索一字一字敲下,平均一年大约发表3万来字的文章。
  3万字,算不得“高产”,韩树峰说,搞学术不是种庄稼,“收成”越多越好,对于历史这个需要深厚积累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研究时不能轻易肯定一个结论,也不要轻易否定一个结论,要经常给自己出难题、找反证,戒除浮躁、千锤百炼才能得真知、出精品。
  学“无用之用”,做有用之人。韩树峰就这样日复一日坚守历史研究领域,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王凡存马俊良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学“无用之用” 做有用之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