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武城煊饼:工艺传承 400 余年

李月文在烙制煊饼


  

□本报记者朱代军孙耕苗欣本报通讯员吴华
  在武城县老城镇,有一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店。每到饭点,都会有慕名而来的食客,来自周边县市甚至外省,“行走千里,只为一口”,他们到这里就是为了吃一顿煊饼。
  这家煊饼店的师傅叫李月文,今年48岁了。李月文可以说是出生在煊饼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家里老人的悉心指导,及至成年,李月文对煊饼的制作技法已经烂熟于心。20岁的时候,李月文结婚了,从此开始了依靠制作煊饼谋生的日子。
  老城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东畔,是连接武城、夏津、清河、故城两省四县的交通枢纽。在大运河悠悠历史中,武城煊饼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武城煊饼以大如盘、厚如指、色泽黄亮、皮酥馅嫩而闻名,经过400余年的发展,加之大运河文化润泽,制作工艺日臻完善,逐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流程。2006年,武城煊饼工艺被评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古老的饮食文化再度焕发了生机。
  制作武城煊饼最为特别的当属那些特制的锅灶了。煊饼的锅灶一般为一洞两灶,前面是烙制生饼的鏊子,后灶则为一个铛子,铛子底下放着一层瓦砾作支架。后灶的瓦砾极为讲究,这是从老房顶上取下来的瓦片,敲碎成山楂大小,消毒后平铺在铛子里。
  制作煊饼,首先是和面,选用上等面粉,把面和得软而有劲。调馅是个精细活,把猪肉或羊肉切成豆粒大小的细块,一般是猪肉配上韭菜,羊肉配上香菜,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上花椒面、味精、精盐、生姜、香油等作料调和。
  做饼时,揪拳头大小面团,擀成长条,把肉馅平铺在面皮上,用双手卷起,并将两头向内按压,这样肉馅就不易外露,再用擀面杖擀成饼状。
  烙饼的第一步就是把生饼放在前灶的鏊子里烙成型,几分钟后,再移入后灶的铛子里煎烤,瓦砾间的大量缝隙让肉饼悬空起来。技艺娴熟的师傅,通常是两只手左右开弓,左手盛馅、合饼,右手上下翻飞,一边控制着火候的大小,一边翻烤煊饼,还要不时刷上棉油,外面的棉油和烘烤煎出的肉馅油夹杂在一起,流到瓦砾上,滋滋作响。大约翻上七八翻时,一个泛着油光、面皮酥脆、香气扑鼻的煊饼出炉了。
  让李月文欣慰的是,他的手艺已经有了传人。二儿子李金磊退伍归来后,主动选择了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现在,李金磊对煊饼技法的掌握已经日臻成熟,在下一代人的努力中,煊饼,这门古老的手艺,正得到新的传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武城煊饼:工艺传承 400 余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