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奋力开创新时代活力新城美丽庆云新局面

北海暮色北海暮色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
  近年来,庆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庆云之干促庆云之变,全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百强县,获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47项。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蓄足新时代发展新动能。坚持工业立县、商贸兴县、农业强县,2021年前4个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长15.28%,税收收入2.83亿元、增长20.7%。把双招双引作为头号工程。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项目工程,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204个、总投资308亿元。对照山东“十强”产业、德州“541”产业体系,在全市县级率先实施链长制,组建10条招商产业链,世界500强企业安徽海螺集团系统门窗项目已落户,由水发集团投资15.3亿元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产业功能区初具规模。扎实推进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联合签署“1+ 8”协同联动发展协议,共同举办宁乐庆对接京津冀产业招商推介会,组团参加上海体博会,一个月签约30个项目、总投资178亿元,整体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把实体经济作为关键支撑。坚持以新技术推动老树发新枝,支持传茂热能新上超导微质子熵旋舱项目,带动庆云康养产业加快发展;全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发展到33家,着力打造环渤海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以新产业深化两岸交流合作,连续举办三届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吴钟八极拳博物馆获批山东省对台交流基地、是全省第6家,海峡两岸人文产业园启动建设,打造深具人文特色的企业总部平台。以新业态引领市场换代升级,酒水副食城和钢铁市场实现整体拆迁,智谷云联项目加快建设,金山国际海淘城、中商昆仑大厦建成运营,持续提升庆云鲁北商贸名城领军地位;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新业态,2021年前4个月,全县实现电商网络销售额6.06亿元、网络零售量3792.3万件,均居全市县域首位。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了国内首个环境治理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是全省4家、唯一落户县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新模式培强体育健康产业,成功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上海美凯运动地板、深圳领先康体等项目建成投产,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把营商环境作为生存环境。坚持好环境就是吸引力、好作风就是新动能,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活动,建立了企业直接向县委书记、县长反映问题的“直通车”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全县压减审批材料243件,压减审批时限60%以上,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工建项目改革、一业一证改革,2020年市场主体增长率位居全市第1,荣获全国数字政务服务博览会改革创新奖。把改革攻坚作为重要抓手。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推动开发区回归本源。组建庆投、庆建、庆裕3家国企集团,与大型企业构筑紧密共生关系。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扎实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2020年以来盘活低效土地1439亩。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天庆科技获批省瞪羚企业,长信化学入围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全县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52家。创新实施人才支撑十大工程,累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43名,中国工程院倪维斗院士在庆云建立工作站。202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5.5亿元,较2016年增长13%,5年在全省提升7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7亿元,是2016年的1.4倍,税收收入由2016年的3.87亿元增长到6.44亿元、年均增长13.6%;三产比例由2016年8.8∶44.9∶46.3,调整为2020年7.4∶35.8∶56.8。
  坚持走在前强优势做样板,谱写新时代三农新篇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位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靠上抓,努力为乡村振兴闯关、为齐鲁样板探路。加快推进产业聚合。坚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96个,产地认证总面积42.3万亩,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争取中央和省奖补资金1.5亿元,引进水发、土发、农发三大省属国企,建设了水发田园综合体等15个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7家,建成各类大棚300余栋、温室25万平方米,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80%,牧原农牧、傲农旭成、中天农业等乡镇农业项目百花齐放,获评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投入4亿元整体改善人居环境,累计清除农村破旧危房3839处,完成旱厕改造3.6万户、“气代煤”改造4.3万户,户户通、四好农村路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实现全覆盖,尚堂镇前王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高标准建成农村祠堂、生态公墓81处、节地1200亩,全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建设现场会议首站来庆观摩。加快推进社会和合。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35家,2020年381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3万元、10万元以上的占比46.46%,年底力争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的超过70%。完成全县“三资”清理工作,挖潜清理农村闲置资源1.3万余亩,村均增收2万元。高标准建成助农快递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口进、一口出”。坚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培育“一懂两爱”新型农民1.5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6的22367元、11839元增长到2020年的29045元、16265元、分别增长29.8%和37.3%。
  坚持防风险解难题守底线,彰显新时代庆云新担当。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累计投入4600万元,改造危房3214户;投资5.3亿元建成双龙湖水库、双龙湖水厂及配套管网,实现了双水源供水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合扶贫资金1.2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1个,保证4937户、942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脱贫,7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00%退出,得到省扶贫办高度认可;发动社会力量筹集4420万元,全省首创“三帮一”扶贫助学模式,兜底帮扶贫孤学生724人,现有72人考上大学,省委书记刘家义专门作出批示;率先开展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试点,县慈善事业发展中心获省记大功集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连续3年开展环保绿剑行动,全县累计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307家;扎实推进“四减四增”,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县大气四项综合指数持续下降;创新应用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与建筑、环保、水利、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塘长制,境内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水污染综合防治排名稳居全市前列,“三水共治”成效得到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肯定;深入开展“大棚房”专项整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推进企业破圈断链,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2016年以来化解不良贷款33亿余元,金融贷款不良率由2016年最高时的16%降至1.84%;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4%、创十年最高,今年一季度新增8.39亿元、增长7.97%、位居全市第二,为实体经济注入了金融活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坚持早排查、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在既有境内输入、也有境外输入的情况下,赢得了零病亡、零扩散、零事故的抗疫战果。
  坚持保民生增福祉促和谐,共享新时代美好新生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城乡服务融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投入6.7亿元建成67所学校、101个单体工程,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高标准建设了全国首个幸福教育小镇,连续3年获评全市教育质量一等奖。按照三级公立中医院标准,历时4年、投资8.7亿元,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庆云县中医院,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800张,与亚洲排名领先的台湾慈济医疗合作共建山东慈济医院,这是台湾慈济医疗在大陆合作建设运营的第一所医院。今年5月9日,我县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题,举办了山东慈济医院(庆云县中医院)落成揭牌暨海峡两岸(德州)中医药与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海峡两岸(德州)中医药交流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山东慈济医院全息结构医学研究院、慈济荣程新星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建设了唐祖宣、韦贵康、王世民、李佃贵等7个国医大师和中医名家工作室,现场签约九如城康养、石头记文旅康养等9个项目,致力打造健康养生名城、区域医养中心。促进城乡设施融合。聚焦城市综合更新,累计拆迁棚户区、城中村等43个团块,规划建设了12个安置区,现有2345户群众、7800余人搬入新居;开展了拆违治乱雷霆行动,拆除违建1000余处、近20万平方米,城区存量违建基本清零;全县新建城乡道路80条、387.2公里,投资6.58亿元,高标准建成国道205、339新线,城区面积由24平方公里扩大至54平方公里;祥云通用机场2022年前将建成使用。促进城乡生态融合。成功创建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启动了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城区人口4年增加3万人,实现人口净流入。连续3年义务植树超百万株,种植景观树木42万株,建成1700亩森林公园,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累计投入9亿元建成200余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投资6600万元新建成纯源水务污水处理厂、投资1亿元实施了生态修复8项工程,在全省县级率先构筑起全城全域雨污分流格局,经验做法获省住建厅全省推广。促进城乡治理融合。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市民热线综合办理质量连续5年位列全市前两位,连续5年保持“进京非正常上访零记录”,连续两年保持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在全省群众安全感调查中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1。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确保政法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坚持抓党建带全局促发展,展现新时代干部新气象。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自觉把“新、特、优”“五个切实”“四个扎实”连贯起来抓落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方位落实根本政治责任。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定期听取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等党组和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工作情况汇报。创新建立党建提醒机制,把全县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纳入短信平台,制定工作清单,开展工作提醒、督促反馈175次,帮助解决问题137个。全覆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采取县级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驻村等方式,集中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30个,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全部清零。创建“红色引擎”党建品牌,扎实推进党建服务进社区。全县注册各类志愿服务团队479家,注册志愿者10553人,累计服务时长20多万小时,生动展现了“小城大爱”。全过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红黄蓝榜”管理制度,把党员日常工作量化为积分定期评价,表彰了全县105个“两优一先”代表,真正用干部动力激活发展活力。创新开设庆云《督政在线》栏目,聚焦全县重点工作电视问政,让领导作表率、干部当先锋成为新时代庆云主旋律。全周期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明确了县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45项共性清单、县委常委185项个性清单,坚决把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一岗双责”落实落细。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良好的政治生态得到省委巡视组充分肯定。
康养产业蓄势待发
  庆云县培大培强医养健康(体育)产业,专门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园,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先保障支持,获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进山东慈济医院(庆云县中医院)和海峡两岸(德州)中医药交流中心,吸引多位国医大师和专家教授在庆云成立工作室。
城市更新迸发活力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乡道路、电力管网、污水处理、集中供暖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和“碧水绕城”两大工程,打造“源头活水清、两河四岸绿”最美生态景观廊道。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庆云人口净增加23424人。
教育名城强势崛起
  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资8亿元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新建改建幼儿园41所、公办幼儿园入园率占比超50%;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行集团化办学,幸福教育小镇初步建成。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环渤海教育名城创建基础更加牢固。
文脉武承“奔流不息”
  文化繁荣,文旅兴盛,全力构建文化旅游互动共进、共生互融的大格局。借助文化活动打造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龙舟赛、消夏艺术节、民间艺术展演等金字招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吴钟八极拳、哈哈腔、西柳草编制作工艺等成功申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文尚武氛围浓厚。
现代农业领航振兴
  把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领航乡村振兴的“主力舰”,围绕蔬菜、小枣和中药种植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引进培育绿友、美汁农等深加工企业23家,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86%,构筑农文旅、种养加融合发展的“新六产”集群。今年2月份,庆云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扶贫助学点亮前程
  建立“三帮一”扶贫助学机制,即由一名干部、一名教师、一名爱心人士结成志愿者帮扶组,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通过“干部扶志、教师扶智、爱心人士扶困”,实现贫孤学生生活上得照顾、行为上得管教、学习上得辅导、经济上得保障。同时,通过爱心捐赠等形式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成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设立基金会,截至目前已募集社会资金4420万元,累计帮扶贫孤学生721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奋力开创新时代活力新城美丽庆云新局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庆云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