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古城的“九省御路”
“御路”繁华500年

今天的桥口街依稀保留着“御路”的影子。记者李玉友摄


桥口街一侧树龄600年的古槐。 记者李玉友摄


德州古城“御路”示意图 马惠彬 绘


  春秋战国时期,德州居齐晋之交,“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地理位置重要。隋唐以来大运河的贯通,尤其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德州城在南北水陆运输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当时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都是通过运河或陆路,经德州城向北京运粮。故德州史称“京畿达九省御路”,有了“九达天衢”之誉。
  “御路”给德州人送来了文明、智慧和财富,给德州城带来了繁荣昌盛。民间所称的“御路”一般是指自德州古城大西门起经剪子股街、顺城街、米市街、过“九达天衢”牌坊、从西关街(今桥口街)西首过运河的这段路。“九达天衢”牌坊就建在米市街、桥口街这两条街的中间。
“九省御路”形成于明初
  德州城从前有“先有桥口、后有德州”的民谣。意思是说桥口街是先于德州古城发展起来。据德州史志记载:“明正统六年(1441),德州知州韦景元在小西门(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重修文庙时,挖掘出隋代‘董子读书台’石碑,即在石碑出土处重新修建了董子读书台”。其位置距桥口街不足百米。另外,据民国《德县志》记载:“慈氏寺本在运河西岸,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因该寺主殿房顶所用的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称‘银瓦寺’。元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而重修的“慈氏寺”就位于桥口街的北邻。由此可以看出,至少自隋唐时期,桥口街周围就已经是较繁华的区域了。
  元代建都北京后,开通了“济州河(汉代称屯氏河,隋朝叫永济渠)”,官府在桥口街东侧的运河上修了桥,这座桥遂成为南方部分地区北上京城的陆路要冲。进出京都的官员、传递诏书谕旨的驿使、赶考的举子、来往的车轿、商贾在此路上络绎不绝。这条路上旅馆、饭店日渐兴盛起来,名闻四方。
  明洪武三十年(1397),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建起德州砖城。桥口街旁的运河桥翻修成了广宁桥,并在此处修建了德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九达天衢”牌坊,使这段通往京城的“御路”名震天下,德州自此获得了“九省御路、神京门户”的美称。
  桥口街因它地处“御路”的西端,是进出德州城的咽喉。清雍正十二年(1734)德州运河北段改道西移后,德州的综合性码头便落户于桥口街西首,这里随之快速地发展起来,从而获得了德州“西关”的街名。
  据民国《德县志》载:“雍正十二年(1734)该河西移,浮梁亦随之而移,故至今西关渡河处,名浮桥口。”文中的“浮梁”指原在小西门外的“广川浮桥”,它随着运河的改道,也被移到了这条“御路”上,建在桥口街西头的运河上。
  正是因为这条“御路”和水路的交汇处有了这座浮桥,桥口街才很快形成了各种设施齐全的商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其繁华程度才达到了历史顶点。当时的桥口街西头的运河里“舳舻蔽水,辐辏舟舫,舟樯如林,百舸争流”;沿河的商业街上饭馆、商铺、磨坊、客栈鳞次栉比,来往行人摩肩接踵;码头周围盐厂、糖坊、煤场等一家挨着一家。“御路”上,官员、商贾车来车往忙碌穿梭,路两侧皆是板搭门的店铺,仅大车店就有六七家,磨坊就有十余家,各种商业店铺比比皆是。可说是人声嘈杂、语笑喧阗、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热闹、欣欣向荣的景象。
漕运衰铁路兴“御路”亡
  清咸丰五年(1855),因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淮、运河交会处的河口被淤塞,运河漕运开始步入衰落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运河漕运全线停止。
  1908年修建津浦铁路时,在桥口街的东头将“御路”截断。为了该路畅通,官府在现天衢路铁路地道桥南侧的桥涵处,修了个“单孔桥洞子”,使这段“御路”在剪子股街和顺城街中间向西拐,经大、小竹竿巷、董子读书台,在现“天衢路运河桥”处与桥口码头南端衔接,构成了新的“御路”段。但“御路”繁华不再。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运河里的客运全线停止。1942年前后,侵华日军修建石德铁路期间,在今天的天衢路运河桥处建了座木桥。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运河码头开始南移,桥口街成了居民区。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九达天衢”牌坊于1952年前后被拆除;上世纪70年代末,广宁桥拆除;随后顺城街、剪子股街也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了;2013年米市街危房改造,这段“御路”也消失了。往昔繁华的“御路”只剩不足两百米的桥口街段遗迹了。虽然那些古色古香的民舍不见了,但仔细辨认还能看出当年的痕迹;虽然那些磨坊、大车店和板搭门的商店不见了,但他们的方位还印在人们的心中,古老的大槐树还在,老枣树还在。
□马惠彬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古城的“九省御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