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血砺忠诚冀鲁边

  乐陵市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聆听英雄事迹。(资料图)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一二九师的指示,为加强冀鲁边区的统一领导,1938年7月8日,永兴支队、津浦支队与三十一支队会师后,冀鲁边区军政委宣告成立。图为冀鲁边区军政委成立大会


  

□大众日报记者张双双贺莹莹通讯员贾鹏刘敏
  鲁西北的乐陵市是中国有名的金丝小枣之乡,除了红彤彤的小枣,这里还有一张更加闪耀的红色名片——冀鲁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曾有无数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岁月如流,抹不去这深深印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大孙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常大娘之家、北海银行旧址……多达30处以上的革命纪念馆和旧址,人们循着先烈足迹抚今追昔,感受“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革命精神。近日,记者再次踏上这方英雄的热土,走进那段血火交织、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枣乡起风云
  三月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入口牌坊上“枣乡红韵”四个大字分外鲜明,自2015年开园,已有超过160万名参观者到此参观。
  乐陵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宋秀利介绍,从地图上看,冀鲁边区东临渤海,南濒黄河,西接津浦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靠近北京、天津、济南,处于“雄鸡的咽喉”要塞,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为兵家必争之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怀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理想,津南和鲁北地区的张隐韬、刘格平、贾乃甫、李竹如、贾震等早期共产党人在这一带建立党支部、传播先进思想、开展革命活动。
  冀鲁边根据地的诞生发展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七七事变”后的第八天——1937年7月15日,共产党人马振华、邸玉栋等人在乐陵县旧县镇(今属河北盐山县)组建起“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8月13日,中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在乐陵县黄夹镇发动了黄夹农民抗日武装起义;10月,救国军成立了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当月,共产党员韩国珍等率领抗日武装在乐陵东北一带枣林里迎头阻击侵华日军。
  这时,中共山东省委派干部于文彬来到冀鲁边地区,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工委,隶属山东省委管理。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派兵去山东”的伟大号召后,1938年先后有129师津浦支队、115师永兴支队,特别是萧华率领的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等3支八路军主力部队来到冀鲁边,开创了边区抗战的新局面。至1939年,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力量已由原来的不足3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成为山东6大战略区中,主力部队发展最快、人数最多的一个区。
  “娃娃司令”萧华来到冀鲁边区时不过20岁出头,这里至今流转着他的许多动人故事。从1938年9月到1939年9月,萧华先后组织各类战斗177次,歼灭日伪军5700多人,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任命的乐陵县长牟宜之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坚决抗日的事实,在萧华的教育引导下,他把县政府钱款积蓄全部交给八路军支配,将县政府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泰山支队,他本人也加入了共产党。如今,心念革命故土的牟宜之和夫人之墓便安放在这座纪念园之中。
军民一心共抗敌
  “兹有于明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战争中,为完成中国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壮烈殉国……”这是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陈列柜里一张泛黄的烈士证上的文字,旁边还有几张黑白照片和奖状等。
  “纪念馆里很多展品都和抗战后期乐陵军民支援前线有关。”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东钧介绍,1941年开始,日军加强对根据地的“蚕食扫荡”“铁壁合围”,冀鲁边区和很多根据地一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作战上,都异常困难。
  越是艰难险阻,越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抗日战争期间,乐陵县朱集镇大常村的常大娘,历时两年,挖出了总长60米,最多可容纳100多人的地道,成了冀鲁边区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经她掩护的同志、救治的伤员有数百人,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娘”,仅常大娘能说出名字的就有60多位。1972年,81岁卧床不起的常大娘唯一的心愿,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她在病床上光荣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4年开始,乐陵县区武装配合主力部队逐个拔除日伪军据点,1944年9月乐陵全境解放,成为山东和冀鲁边最早的解放区之一。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中,有一辆距今近百年的独轮小推车,车身侧面写着“乙丑年制”(1925年),前面写着“支前”,有一张手写奖状,是车主人支援前线的立功证明。该小推车系德平县邓家村(现属乐陵市)邓凤佃支前时所用,在解放战争期间,它跟着主人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行程几千公里。“邓凤佃的儿子已经年近八十,开园时他和子孙一起把小推车送到了这里。”宋秀利说。
“那时候百姓日子苦,现在家家奔小康喽”
  黄夹镇在乐陵的西北部,北面紧邻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大堤外就是河北省,其镇域并不大,但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经历过的沧桑历史。东大桑树村是一个传统的鲁西北平原村庄,也是冀鲁边区烽火最盛之处,至今仍散落多处革命旧址。
  记者采访当天正逢东大桑树村集,村头至村尾的一条大街上,叫卖声声好不热闹,“年初集上卖树苗的多,周边有春天种树的习惯,也是种下一份希望。”72岁的李金章头戴藏蓝色“解放帽”,精神矍铄,他曾任东大桑树村党支部书记,卸任后成了访客“讲解员”。
  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冀鲁边军区)司令部旧址是一个寻常的农家小院,曾是冀鲁边区的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上百场大小战斗在这里发出指挥命令。不远处的另外一间房是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1941年夏印制出第一批加盖“冀鲁边”印章的北海币,在边区流通。
  “那时候百姓日子苦,现在家家奔小康喽!”黄夹镇许家村党支部书记刘芝平对记者说,杜步舟参加革命前曾在村里教书,当时学校的位置如今已成为希森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全村700多人,100多名村民在基地打工,每名村民平均一年收入3万多元钱,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的黄夹镇,全镇拥有工业企业30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该镇重点发展了畜牧养殖、马铃薯原种快繁、面点加工三大富民产业,面点从业人员达3.2万人,农民从事面食加工业年收入在12亿元以上,形成了“黄夹馒头房、遍布京津塘”的格局。
  “以红色基因作为底色,近年来,我们黄夹镇立足特色优势发展产业,涌现出了‘土豆大王’梁希森等代表人物,抚今追昔,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良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奋斗精神,在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黄夹镇党委书记郑同彬说。
筑牢信仰之基
  记者在乐陵采访当日正赶上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参观,经过登记、测温、消毒,参观者有序进入,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60岁的习万忠边走边给他的两个孙子讲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热血换来的,我们都要记在心里。”
  3月4日,作为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一部分的枣林书院迎来建成后首批学员,“学党史、明初心”专题培训班课程如期举行,乐陵市乡镇和市直部门100余名党务工作者参加。2月27日,宁津、乐陵、庆云三地签署加快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深入挖掘宁乐庆三县市作为冀鲁边革命老区核心区和发起区,以及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主要兵员地和驻训西征首发地的红色历史,合力培育冀鲁边文化和渤海军区教导旅文化红色品牌,打造一批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德州市致力于构建“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红色文化品牌,除乐陵市建设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枣林书院(乐陵市委党校)、冀鲁边民兵拓展训练基地之外,相关县市区立足整个冀鲁边区,加强与本市以及滨州、沧州等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学党史、守初心、铸党魂”“冀鲁边精神五进”巡展活动,举办“重走先辈路·再续枣乡情”“讲讲冀鲁边抗战那些事”红色论坛,引导广大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在这片热土上,这段红色历史已镌刻在人们心底,如同那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延绵不绝。
记者手记
烽火照路明
  走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展馆,天还未黑透,满月却已悄悄爬了上来。清辉洒在广场中心的主题雕塑上,战士挥舞大刀长枪,群众推车挎篮紧紧跟随,背后苍劲的枣树和猎猎的军旗显得更加厚重,把人的思绪牵向远方。
  “娃娃司令”“铁血县长”“两面村长”“革命母亲”“铁帽子五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眼前不断浮现。难以不去思考的是,在那险恶的环境中,这样一群人如此执着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因为什么?
  我想,答案是信念。常大娘亲切地说,“同志们来了,总不能叫他们饿着肚子走”;余志远血书绝笔“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朴素的情感中蕴含着力量。
  我想,答案是人民。冀鲁边区没有山,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靠山。弹尽粮绝之际,枣糠团子成为主粮,从指挥员到士兵,从军队到老百姓,大家都一样。
  我想,答案是时间。革命洪流大浪淘沙,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他们的选择。
  一段新的征程已经开启。烽火照路明,不忘来时的路,走好前行的路。
□大众日报记者张海峰
  老中青三代话感悟
朱殿封 前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冀鲁边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抗战时期有10多万军民献身这片沃土,600多万边区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抗战壮歌,为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冀鲁边区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踊跃投身建设美丽家园、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虽然退休,但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责无旁贷。今后将继续挖掘冀鲁边区红色历史,宣传冀鲁边区革命史实,以铭记历史,告慰先烈,激励后人。
王程
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教员
  2020年1月,我成为了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的一名教员,了解了冀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也使我更加敬畏这一份工作,始终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来完成每一项工作,不忘初心、踏实做事是我对自己始终如一的工作要求。
  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鞭策我不断去克服困难、不断向前、不断成长,我们每个人都要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刘雨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每次重温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我总是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作为故事载体之一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图片、实物和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讲述冀鲁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同心、救亡图存的可歌可泣故事。
  在成长过程中,我长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故事的熏陶,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共产党员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身处在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故地的新时代青年,我将铭记历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守职教报国初心,用心传递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大众日报记者张双双贺莹莹整理)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血砺忠诚冀鲁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