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上接1版)树立招商引资首位意识,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全面起势的一年;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活力加快释放的一年;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建设不断进步的一年。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改革发展稳定繁重任务,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创新实干,取得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五年来,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第11位跃升到第9位,年均增长6.1%,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3.2%、2%、6.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4271亿元和2534亿元,分别是2015年底的1.7倍、1.6倍。五年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36个,完成投资2515亿元。
  五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建成高标准农田607.69万亩,新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00处,培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6家,水利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升到26.9%,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迅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呈现新面貌。中心城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投资654.63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44个,一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功能持续增强。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13.6万套,基本建成9.4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8个,8万户群众受益。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538公里,完成农村改厕58.8万户、清洁取暖61.8万户,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9%,实现天然气“镇镇通”、客运(公交)“村村通”、道路硬化“户户通”。现代综合交通大通道日益完善,石济客专、齐河黄河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使用,公路密度居全省第3位,实现县县通高速,京沪高铁“德州号”朝发夕归。
  五年来,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取得了一批决定性改革成果。全面落实12个重点领域、60项改革攻坚任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市场主体达到47.6万户、增长65.8%,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08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进京津冀地区项目534个,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企业达到1678家。累计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1484.7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41亿美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1.9倍,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加速形成。
  五年来,保障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3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362个,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5倍。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86万个。投资150多亿元实施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建学校1061所,招聘教师1.5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26.49%,发放低保救助金9.05亿元,新增养老床位8300张。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9.5%、居全省第1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39.1%、居全省第2位,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提升25个百分点。“法治德州”“平安德州”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依然偏低,高质量有效投资后劲不足;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耗、水耗、土地、排放“天花板”制约凸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防风险守底线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竭力做好政府工作,以善作善成、实干实效回应群众的新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德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一并审议。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基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到二○二五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初步建成“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双招双引”第一战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不动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这个主攻方向,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引擎,实现农业由大到强、工业由散到强、服务业由弱到强的整体跃升。新型工业化建设塑成优势,聚焦“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制造业转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全面推进“数聚赋能”行动,积极建设新时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抓农业,加强全产业链设计,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打造面向京津冀和省会经济圈的“中央厨房”。现代服务业扩容倍增,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共生,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节点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大“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建设京津冀鲁区域科创走廊、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打造京津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深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主动服务国家和省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大局,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打通双向开放大通道,大力度开展“双招双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支点城市,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城乡统筹发展显著提升。按照“全域统筹、产城融合、协作发展”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基本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村庄改造。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畅通城乡各类资源双向流动渠道,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美市、绿色发展,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开展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推进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实行最严厉的责任考核,守住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建成京津南部、黄河中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积极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宜居德州。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实施全民健康行动,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亿斤以上。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在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基础上,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重点抓好八个方面:
  (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突出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提升工业实力,塑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更大力度打造优质特色产业集群。聚力培育标志性产业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541”产业体系,全面落实支持工业强市20条,对标国内国际先进,瞄准行业标杆企业,绘制产业生态图谱,“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分行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精耕细作,定向引进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缺到全”完善一批引领竞争力提升的新兴产业链。围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招引头部企业,寻求战略合作,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从弱到强”壮大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传统产业链。围绕人工智能、新基建、氢能源等领域前瞻布局,招引品牌企业,建设支撑项目,“从无到有”构建一批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未来产业链。每个产业每年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建3—5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力争引进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加快打造引领发展的重量级产业链。健全完善链长制,建立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聚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升”,抓好100个市级、1000个县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力争80%以上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路径,加快京鲁数谷、腾讯云小镇等优质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培育建设5家智能工厂、20个数字车间,新增“上云”企业300家,每个产业链树立3—5家“上云”标杆企业,新建改造5G基站2500个、开通3000个。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制度规范。聚力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深入实施“双50强企业”培植三年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单项冠军5家、“瞪羚企业”6家。实施优质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公司市值提升三年行动,创新发展齐鲁股权德州运营中心,新增上市企业2家、挂牌企业80家。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20条措施,加快组建现代产业商学院,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更大力度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构建“四个一批”格局。抓实项目谋划争取,提高策划质量,全力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争政策。加快建设进度,统筹解决项目谋划、推进机制、落地保障、思维习惯、执法环境、施工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清单化推进华鲁恒升新材料、有研半导体12英寸硅材料等78个省级重点、106个市级重点、238个专项债券项目,推动开工率、投资率、资金到位率同步提升。加强市级统筹,从严把控质量,建立以技术含量、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等为核心要素的评估筛选机制,确保新上项目节能环保、技术先进、高端高质。
  更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加快德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推动中科院土壤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建成使用。加快建设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重点培育半导体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开展联合攻关,实行“揭榜挂帅”。举办第五届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5%。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大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力度。
  更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作为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来抓,组建市物流和会展业发展中心,高质量编制现代物流业五年发展规划,统筹推动空间布局和业态提升,大力引进实力强、规模大、业态新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推动传统物流业向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方向发展,真正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咨询管理、财务审计、工业设计、认证检测等服务机构,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支持发展综合性、专业性的网络电商平台,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春笋行动”,加快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工业是德州的短板弱项,也是潜力和希望所在。让我们咬定工业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干出加速度赶超新气象,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二)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持续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举全市之力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集成交通、政策、产业、要素优势,建设高能级开放开发平台,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立足打造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高新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质要素互认共享,建设“京沧德济”生物医药走廊。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快推动济德同城发展。编制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黄河国际生态城和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郑济、德商、天津至潍坊高铁和京台高速改扩建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争取德沧城际高铁,融入京津雄交通圈。
  务实精准开展“双招双引”。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认真研究产业政策和发展布局,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园区招商。加强招商力量配备和组织保障,强化研究、招引、服务和专家库“四位一体”队伍体系建设。完善激励政策,健全评价机制,坚决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每月一次集中签约或集中开工,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00个,到位资金270亿元。认真落实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实施新一轮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和青年人才集聚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推进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争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外商投资服务大使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强制造业外资引进,加快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国际合作园区。力争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运营,启动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
  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务环境更便利,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好差评”管理,加快流程再造,深化“一件事”改革,全面实行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链办理”,大力推广容缺受理、预批复制度。推动法治环境更规范,加大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环境更优良,完善亲清政商关系政策体系,健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历史遗留重点问题化解攻坚,确保年底前清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本布局,提高发展质效。深化“市县同权”改革,提升县域发展要素聚集能力。全面实施“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有叠加战略紧密相拥,有多重机遇强势赋能,只要勇挑重担再攻坚,必将不负韶华谱新篇!
  (三)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年规划,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发展标杆,实施典型带动,努力打造德州农业发展新模式。调优结构提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标准化养殖场200处。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评选认定市级产业园20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个。培强龙头促转化。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精深加工,加快就地转化,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各县市区至少培育引进2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粮油、果蔬、畜禽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冷链物流培育计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丰富农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陵城、宁津国家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种业龙头企业。筑牢基础强保障。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76万亩。投资7亿元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11项重点水利工程,完善现代水网体系。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分类,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00公里,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回乡工程,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抓好绿色殡葬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高水平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实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双百工程”,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名。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区域党建联合体等成功做法,力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的达到50%。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完善社会大救助制度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强化扶贫资产监管,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四)聚焦以人为核心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聚要素、增活力、提品质,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重大专项规划。加强控规编制管理,优化城市设计,强化风貌管控。以战略眼光谋划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四区”同城意识,深入开展城市“双修”。加快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德陵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高质量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开展中心城区赋能升级行动,投资130.16亿元,实施5大类80个重点城建项目。抓好城市外环改造提升、岔河快速路南延等工程,建成智轨交通示范线路,优化城市路网体系。高标准启动建设集体育展示体验中心、体育公园和青少年运动中心于一体的城市体育会客厅,提升城市时尚活力和文化品位。统筹推进雨污分流、地下管廊、垃圾处理、污泥处置、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加快中心城区水系联通,抓好杨庄河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推动城隍庙、岔河两岸等片区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9512套,基本建成9356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370户,改造老旧小区266个、惠及群众2.24万户。大力推进条件成熟的老旧楼房加装电梯。
  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深化城管体制改革,下沉执法重心,细化网格设置,提高治理水平。加强社区建设治理,开展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暨城市大脑建设,完善智慧公安、智慧交管、数字城管、数字化防疫等应用场景。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完善提升便民市场、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以特色化集聚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城,推动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增强县城集聚带动功能。实施强县工程,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聚焦2—3个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差异竞争,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统筹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五)聚焦推动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更高水平建设美丽德州。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推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好蓝天保卫战,在煤炭压减、扬尘防治、移动源管控、烟花爆竹禁放等方面持续发力,继续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配套管网、农村治污设施建设;压实河湖长责任,高标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危固废规范处置,积极创建“无废城市”。
  大力推动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谋划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落实“三线一单”,巩固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强新能源产业培育,加快工业节能改造,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全力拓展发展空间。
  (六)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办好群众关心的事、身边的事。
  实施就业优先工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抓好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推广智慧劳务服务模式,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开展学前教育攻坚年行动,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9980个。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大班额”动态清零、不再反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教师1500人以上,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加快编制实施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启动德州中学建设,高级师范学校、一中东校区扩建、实验中学配套项目建成使用。加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支持德州学院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积极创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强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扩面4万人以上。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做好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工作。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新增养老床位2600张。打造1—2所具有示范性的托幼服务机构。做好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和保障工作。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实施健康德州工程。完成市东部医疗中心、妇女儿童医院新建项目,加快市传染病防治中心、中国中药控股集团合作项目建设。完善基层院感防控体系,加强与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合作,加快“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首个院感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区。提升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水平,积极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大力实施中医药全面振兴工程,组织好国家县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试点,落实好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政策。 (下转3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