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抗战时期远近闻名的“红乡”,如今依托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三洄河村: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

2020年1月2日,群众在红色洄河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记者周坤摄


  

□本报记者王德鹏董天力本报通讯员王书胜王安毅
  何郝炬故居、地下交通站、柳编艺术馆、红色洄河纪念馆、星火广场……1月19日,记者来到陵城区滋镇三洄河村,一个个景点映入眼帘。从该村“红色洄河逐梦田园”旅游产业园规划图上看,密密麻麻布局了几十处红色景点及乡村特色景点。“现在项目整体建设接近尾声,今年6月就能全面对外开放。”陵城区滋镇党委书记孟广芬说。
  三洄河村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鲁西北村落,因村党支部建立早,抗日活动开展得好,对抗战贡献大,被群众誉为冀鲁边区的“小莫斯科”。1938年,上级委派共产党员李学瑞来陵县(今陵城)复建党组织,领导抗日活动。1939年底建立起三洄河村党支部,王士英(原名魏立训)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据调查,至1945年抗战胜利,全村先后发展党员64人,无一人叛党、退党,是远近闻名的“红乡”。
  为保持上下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联系,陵县县委在三洄河村设立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站。在当时险恶环境下,交通员和联络员乔装打扮,与敌人斗智斗勇,圆满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从未出过差错。
  “当时陵县县委指示三洄河村党支部办起秘密印刷所,担负起抗日宣传品的印刷任务。”陵城区滋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邵明华,指着陈列在红色洄河纪念馆中的一架旧油印机介绍。
  “当年发展党员时开会地点是在俺家的北屋里。”今年76岁的魏洪俊老人,(下转A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洄河村: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