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接2版)
作者:下转4版
  (上接2版)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动政务服务更多下沉到乡村。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支持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打造一批区域重镇、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名镇、文化旅游特色镇。
  29.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按照“一底座、一大脑、两中心、四类综合应用”的总体框架,全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升级,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设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平台。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进智慧政务,加快实现“掌上办事”“掌上办公”,高质量建成“掌上德州”。推进智慧民生,加快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救助服务建设,建设数字档案系统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治理,建设完善“雪亮工程”并充分发挥作用,提升智慧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推进智慧产业,谋划实施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数字农业、智慧物流等数字化、产业化项目,培育壮大安全可靠数据应用生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数字化升级。构建“物联感知”体系,加快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
八、聚力改革攻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有解思维,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
  30.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抓好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增强全社会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意识,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擦亮“厚德载物、创业之州”金字招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流程再造,系统梳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规范责任主体权力运行流程,推行政府部门职责边界清单制度,完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健全重点领域责任链条。打响“在德州·办德好”政务服务品牌。实现政务服务领域全流程标准化。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深入推进“减权放权授权”,健全完善“容新容缺承诺”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体系。深化“市县同权”改革,提升县域发展要素聚集能力。根据省级以上开发区用权需求,将各级经济管理权限放足放到位,做到“区内事区内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简单化执法和“一刀切”执行政策,做到精准执法、精细执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行业和市场监管体系,着力打造“诚信德州”品牌。
  31.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打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大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出清“僵尸企业”力度。深化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全面实施“标准地”改革,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运用市场化办法破解重大项目能源要素制约。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类数据资源,建设数据共享、交易、分析平台。
  3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对域内所有企业公平对待。加快培育强企方阵和支柱型产业集群。健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大面向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协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健全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薪酬激励和管理监督。围绕我市十大产业总体布局,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慎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33.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进一步健全市本级与县(市、区)财税管理体制,规范财政分配关系,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化项目遴选运作机制。推进智慧财税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做好资本财政文章。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灵活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及运营。抢抓德州入选国家产融合作第一批延续试点城市的机遇,建设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创新财政金融高效互动模式,努力打造产融合作创新城市。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建立健全优质企业上市培育筛选机制,拓宽优质企业上市渠道,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增强资本实力。加快齐鲁股权交易市场德州运营中心创新发展。
  九、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主动服务国家和省对外开放大局,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健全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培育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4.高质量建设省级新区。抢抓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对标国内一流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德州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模式,有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集成交通枢纽、政策叠加、产业完备、要素集聚等优势,建设高能级开放开发平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崛起,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努力把新区建设成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复制国家级新区经验模式,让新区成为政策资源的富集地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举全市之力把新区建成对外开放的主引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35.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聚焦“双招双引”第一战场,把全市上下更多的力量、更大的精力集中到招商引资上来。修订完善“招商图谱”,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强化要素聚集和链条整合。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估论证机制和务实高效的项目落地保障机制。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瞄准日韩、东盟、欧盟,着力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补链强链项目,带动引进一批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和优秀团队。积极探索“倒飞地”模式,实现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加强与国内500强、世界500强及央企、强企战略合作,吸引外资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或直接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国际化平台承载力,通过采取“区中园”“园中园”等模式共建国际产业合作园,打造全市内陆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打造利用外资特色产业集聚区。建立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国际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好各类产品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开放节庆活动。
  36.宽领域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全面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外贸总量稳步增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新机遇,以东盟国际生态城为依托,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支点城市,努力在全球最大自贸区建设中抢占先机。深入对接日韩,积极开展与中东欧合作,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产业合作、经贸往来、民间交流。积极对接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德州内陆港。加快申建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争创德州综合保税区。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创建国际自主品牌。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企业海外并购重组,创新对外投资促进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宜居德州。
  37.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严控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立项目履约监管制度和土地使用共同监管责任机制,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8.更大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德州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基础,实现重点工作信息化、精准化、科学化的闭环管理。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优化城市绿地布局。进一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构建多污染物、多区域、多产业协同控制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水系生态修复,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实施徒骇河湿地、马颊河湿地、黄河故道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提升等一批工程项目。深入实施河湖生态治理,打造升级版河湖长制。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推动区域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彻底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坚决防止城市黑臭水体反弹,实现水资源、水生态和水循环“三水”统筹。全面实施节水、减肥、控药一体推进、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改良修复,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固废处理及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统筹构建形成“种类齐全、能力相当、结构平衡”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
  39.更实举措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矿、节材行动。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推进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全面推进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交易。积极发展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生态型企业。发展共享经济,鼓励发展“共享工厂”“共享园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稳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化改造,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十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保障支撑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智能精细的“四网并进”综合支撑体系。
  40.打造综合交通体系。放大交通主枢纽城市效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再造“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优势。争取接入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打造周边大中城市1小时交通圈。建设完善“五纵五横四射三连”国道网、“四纵四横二连”高速公路网。加快打造“五纵五横”铁路网,谋划争取德州—沧州、德州—衡水、德州—商河、德州—聊城城际高铁建设,争取实现县县通铁路、通高铁。积极争取德龙烟铁路连接至黄骅港,谋划协调通往沿海港口、满足大型设备通行的物流通道。沿马颊河两岸建设东西走向公路大通道,南延幸福大道建设南北走向德济新通道。优化城市骨架路网和干支路网,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推进岔河两岸快速路南延等一批城市出口“卡脖子”工程,东移东外环,贯通西外环,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大外环。优化城市立交布局,建设一批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优化中心城区周围6个高速出入口,实现从中心城区15分钟进入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联通中心城区四区的快速路建设,建成智能轨道交通快运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完善城乡交通网络,改造提升一批城乡主要交通干道。推进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和徒骇河通航前期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德州民航机场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41.优化能源保障体系。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全面提升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控制煤炭石油增量,大力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四纵四横”高压天然气管网,完善油气储输网络。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扎实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微电网工程,推动建立新型供用电模式,推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落地。积极推进热源清洁改造和清洁热源新建,大力推行空气源热泵等新型能源产品,优化供暖用能结构,提升热源保障能力。着力推进“互联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深度融合发展,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
  42.完善现代水利体系。增强防洪减灾能力,补齐工程性供水短板,建设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节水工程和现代水网。持续推进滞洪区及河道治理工作,加强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抗旱水源、大中型水库增容等工程。加快推进供水安全及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库联通项目建设,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提高城乡饮水安全保证率。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设水利感知网和水利信息网。
  43.建设城市管网体系。加大地下管网建设维护力度,打造高效、安全、可靠、绿色、智能的地下管网体系。优化城市供气、供水、供热、排水、通信等管网配置,持续推进老旧管网改造,科学加强新建管网布局。推进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升综合管廊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和智能处置。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十二、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凝聚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44.加快新时代文明德州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挖掘“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45.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革命文化为标识、先进文化为引领的传承创新体系,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汇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统筹挖掘董子文化、大禹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讲好德州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具有德州特色的人文品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开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宣传创建活动,传承德州文脉、感知德州底蕴,增强全市人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加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德州商会建设,继承发扬“厚德厚道、实在实干”的德商精神,汇聚“闯世界、报家乡”的德商力量。
  46.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成市级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科技馆、党史馆和美术馆等场馆。探索馆店结合体模式, (下转4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2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