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中共德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举行
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李猛讲话
  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听取和讨论了李猛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具有德州特色、对接全省、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德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德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德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共享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初步建成“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富强新德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双招双引”第一战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不动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这个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由大到强、工业由散到强、现代服务业由弱到强的整体跃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取得新成效。传统动能焕发新活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主导产业更具实力、更有潜力。建成现代农业强市、智造名城、智慧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努力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科教、文化、健康、数字、体育等更多领域、更多方面发力冲刺、建成强市。建设活力新德州。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众创新创造,干部队伍担当有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才成长更有滋养,成果转化更为顺畅。与国家、省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对接,产业聚集、人才聚集、技术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不断提升城市的“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城市越来越有亲和力、凝聚力、吸引力,成为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宝地。建设幸福新德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新的水平。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并加快“七有”向“七优”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建设美丽新德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成京津南部、黄河中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蓝天碧水、绿意盎然的自然生态,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相映生辉,处处彰显德州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本报讯(记者 王贺)中国共产党德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0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德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德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16日至17日在德州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市委委员39人,候补市委委员8人。市纪委常委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书记李猛作了讲话。
  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听取和讨论了李猛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李猛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我省“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各项工作,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在德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会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形势,市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实施改革攻坚行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全会一致认为,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要提高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要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要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保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全会高度评价我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二〇二〇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三千一百亿元左右;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四新”经济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高;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在全省率先实行链长制,加快推进“五四一”产业体系,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持续向好;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四区联动”格局更加优化;粮食年产量稳定在一百五十亿斤以上,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突破,对内对外开放走深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年来,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市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认为我市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将为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我市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通达南北、承接东西的良好条件;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农业资源丰富,开放步伐加快,改革红利加速释放,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系统性、整体性重塑,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仍处于全面追赶、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亟待突破,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仍然不足,绿色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存在弱项。全市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激活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的远景目标。这就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具有德州特色、对接全省、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德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德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德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共享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强调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引擎,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推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全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推进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初步建成“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富强新德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双招双引”第一战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不动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这个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由大到强、工业由散到强、现代服务业由弱到强的整体跃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取得新成效。传统动能焕发新活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主导产业更具实力、更有潜力。建成现代农业强市、智造名城、智慧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努力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科教、文化、健康、数字、体育等更多领域、更多方面发力冲刺、建成强市。建设活力新德州。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众创新创造,干部队伍担当有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才成长更有滋养,成果转化更为顺畅。与国家、省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对接,产业聚集、人才聚集、技术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不断提升城市的“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城市越来越有亲和力、凝聚力、吸引力,成为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宝地。建设幸福新德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新的水平。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并加快“七有”向“七优”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建设美丽新德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成京津南部、黄河中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蓝天碧水、绿意盎然的自然生态,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相映生辉,处处彰显德州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全会提出,抢抓战略机遇,厚植区域经济优势。抓住用好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协同观念,创新融入方式,拓展合作空间,在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作为,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对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集中培育十大产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建设新时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要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全会提出,激发内需活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科教、生态等优势,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力争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占先机、取得实效。要促进消费提质增效,扩大精准有效投资,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节点城市。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四个优先”,有序推动乡村“五个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
  全会提出,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全域统筹、产城融合、协作发展”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县城集聚带动功能,提高镇域发展服务能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全会提出,聚力改革攻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全会提出,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国家和省对外开放大局,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健全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培育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高质量建设省级新区,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宽领域拓展对外经贸合作。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宜居德州。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大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实举措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全会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保障支撑。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智能精细的“四网并进”综合支撑体系。要打造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现代水利体系,建设城市管网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加快新时代文明德州建设,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全会提出,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健康行动。
  全会提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德州。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服务国家安全大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经济安全运行,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全会强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砥砺奋进,全力以赴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要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泛凝聚开拓奋进合力,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确保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全会号召,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拓创新、奋勇争先,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努力奋斗!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共德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举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