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5年来,全市累计脱贫农村人口100405人,75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夯实基础同奔小康
作者:社区

3年前,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如今成了旅游打卡地。 记者刘振兴摄


  脱贫攻坚亮点举措
  ■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3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62个,先后脱贫100405人
  ■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3.5%,“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755个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
  ■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次
  ■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机制,累计救治贫困患者15.2万人次
  ■创新“先补后建”的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累计改造危房7568户
  ■通过就业扶贫累计安置1万余人,累计兜底贫困人口2.4万人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从“造血共赢”到“脱贫共同体”,从“精准扶贫”到“长效解困”,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出台,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5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362个,先后脱贫100405人,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3.5%,“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755个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
从群众不满意处发力整改不留死角
  近日,我市危房改造经验被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专刊》编发。变“先建后补”为“先补后建”,让“群众负债”改为“政府垫资”,是我市危房改造创建的重要经验之一。
  创新“先补后建”的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是在精准扶贫“回头看”中发现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2019年,我市开展了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扎实开展了9项冲刺提升行动。市级领导同志带领106个工作组遍访扶贫工作重点村和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扶贫项目,全覆盖、无死角宣传政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到群众,把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需求带回党委政府。
  通过反反复复“过筛子”,农村危房改造先建后补造成资金筹集难、“四点半学校”教育辅导跟不上、低保认定不精准、教育补助不到位等问题清单进一步明晰,各县市区紧盯核心标准,以时间倒逼进度,以问题倒逼落实,坚持边查边改、即知即改,补齐短板弱项。“回头看”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意愿。“回头看”的实效也深深印证了这一点。一处处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短板逐渐补齐,贫困群众的心里更敞亮,也更踏实了。
因村因户施策政策落地精准有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户见人,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风险的“定海神针”。为此,我市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攻坚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保障和监督评估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脱贫攻坚难度。为使扶贫企业、扶贫项目运转起来,各地针对扶贫项目复工复产面临的难题,全面开展疫情影响摸排评估,为企业帮办复工复产手续,指导企业规范消毒、人员登记、培训,并就解决工人返岗、生产发展、产品积压、资金紧缺等问题推出一系列举措。截至3月26日,2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扶贫项目全部复工。
  一组组数字反映出贫困群众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变。脱贫攻坚以来,我市通过就业扶贫累计安置1万余人;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次,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累计救治贫困患者15.2万人次,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机制;创新“先补后建”的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累计改造危房7568户;建立户户通自来水的饮水安全机制;累计兜底贫困人口2.4万人;有效帮扶贫困残疾人1.57万人,畅通应享尽享的扶残助残机制。
  贫困村面貌大变样。通过5年努力,755个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义务教育教学场所、医疗保障服务场所、安全标准水源、穿村硬化道路、生活用电等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强起来百姓稳固脱贫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之基、致富之源,走出了一条以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德州路径。
  在庆云县沃森公司仙草源铁皮石斛专业种植合作社,尚堂镇菜张村贫困群众秦国香负责分苗、拣苗工作,年工资收入8000元,年分红收益1100元。庆云县与沃森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组建起200余名贫困群众加入的合作社,并由合作社将扶贫资金95万元投入沃森公司,合作建设高标准铁皮石斛种植大棚80多个。每棚年收益5万元,每户年分红收益1000元以上,贫困群众年务工收入8000元左右,2年内实现脱贫。
  加入合作社是我市发展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引导贫困群众进入各类行业协会,为贫困户在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条中找到合适位置。让贫困户“进会、入社、上链”抗风险,构建起了一个个以利益紧密联结为纽带的脱贫共同体。
  什么样的项目符合市场需求?适合当地实际?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库和建立项目评审制度的意见》,从项目运作模式、收益测算、利益联结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健全完善项目库、专家库和乡镇初审、县级审批、市级审核备案的“两库三审”机制,严格项目评审程序,严格按照集中评议、实地考察、形成评审结论等程序进行。层层把关下,一批见效快、效益好、管长远、带动强的扶贫项目在各县市区遍地开花。今年贫困人口享受项目分红人均达1700元以上。
  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3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62个,项目累计覆盖贫困人口57814人。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519元增加到2019年的8009元,年均增幅33.5%。
广集众智突出长效机制
  9月7日,在平原县恩城镇徐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徐存顶通过“德救助”小程序为村民徐存俭申请了老年人生活护理救助。此前,如果申请社会救助,徐存俭需要自己申请,再通过村、乡镇逐级上报审核,流程繁琐不说,等待时间也很长。
  县乡村三级社会大救助工作网络的完善,让平原县的社会大救助由逐级申报变为主动发现。像平原县一样,伴随着全市134个乡镇、8155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救助网点, (下转2版)
□本报记者邓静 本报通讯员孙立张大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夯实基础同奔小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专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