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如今成了旅游打卡地。 记者刘振兴摄
脱贫攻坚亮点举措
■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3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62个,先后脱贫100405人
■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3.5%,“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755个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
■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次
■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机制,累计救治贫困患者15.2万人次
■创新“先补后建”的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累计改造危房7568户
■通过就业扶贫累计安置1万余人,累计兜底贫困人口2.4万人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从“造血共赢”到“脱贫共同体”,从“精准扶贫”到“长效解困”,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出台,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5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362个,先后脱贫100405人,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3.5%,“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755个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
从群众不满意处发力整改不留死角
近日,我市危房改造经验被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专刊》编发。变“先建后补”为“先补后建”,让“群众负债”改为“政府垫资”,是我市危房改造创建的重要经验之一。
创新“先补后建”的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是在精准扶贫“回头看”中发现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2019年,我市开展了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扎实开展了9项冲刺提升行动。市级领导同志带领106个工作组遍访扶贫工作重点村和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扶贫项目,全覆盖、无死角宣传政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到群众,把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需求带回党委政府。
通过反反复复“过筛子”,农村危房改造先建后补造成资金筹集难、“四点半学校”教育辅导跟不上、低保认定不精准、教育补助不到位等问题清单进一步明晰,各县市区紧盯核心标准,以时间倒逼进度,以问题倒逼落实,坚持边查边改、即知即改,补齐短板弱项。“回头看”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意愿。“回头看”的实效也深深印证了这一点。一处处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短板逐渐补齐,贫困群众的心里更敞亮,也更踏实了。
因村因户施策政策落地精准有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户见人,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风险的“定海神针”。为此,我市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攻坚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保障和监督评估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脱贫攻坚难度。为使扶贫企业、扶贫项目运转起来,各地针对扶贫项目复工复产面临的难题,全面开展疫情影响摸排评估,为企业帮办复工复产手续,指导企业规范消毒、人员登记、培训,并就解决工人返岗、生产发展、产品积压、资金紧缺等问题推出一系列举措。截至3月26日,2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扶贫项目全部复工。
一组组数字反映出贫困群众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变。脱贫攻坚以来,我市通过就业扶贫累计安置1万余人;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次,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累计救治贫困患者15.2万人次,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机制;创新“先补后建”的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累计改造危房7568户;建立户户通自来水的饮水安全机制;累计兜底贫困人口2.4万人;有效帮扶贫困残疾人1.57万人,畅通应享尽享的扶残助残机制。
贫困村面貌大变样。通过5年努力,755个贫困村“五通十有”全部达标,义务教育教学场所、医疗保障服务场所、安全标准水源、穿村硬化道路、生活用电等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强起来百姓稳固脱贫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之基、致富之源,走出了一条以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德州路径。
在庆云县沃森公司仙草源铁皮石斛专业种植合作社,尚堂镇菜张村贫困群众秦国香负责分苗、拣苗工作,年工资收入8000元,年分红收益1100元。庆云县与沃森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组建起200余名贫困群众加入的合作社,并由合作社将扶贫资金95万元投入沃森公司,合作建设高标准铁皮石斛种植大棚80多个。每棚年收益5万元,每户年分红收益1000元以上,贫困群众年务工收入8000元左右,2年内实现脱贫。
加入合作社是我市发展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引导贫困群众进入各类行业协会,为贫困户在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条中找到合适位置。让贫困户“进会、入社、上链”抗风险,构建起了一个个以利益紧密联结为纽带的脱贫共同体。
什么样的项目符合市场需求?适合当地实际?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库和建立项目评审制度的意见》,从项目运作模式、收益测算、利益联结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健全完善项目库、专家库和乡镇初审、县级审批、市级审核备案的“两库三审”机制,严格项目评审程序,严格按照集中评议、实地考察、形成评审结论等程序进行。层层把关下,一批见效快、效益好、管长远、带动强的扶贫项目在各县市区遍地开花。今年贫困人口享受项目分红人均达1700元以上。
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3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62个,项目累计覆盖贫困人口57814人。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519元增加到2019年的8009元,年均增幅33.5%。
广集众智突出长效机制
9月7日,在平原县恩城镇徐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徐存顶通过“德救助”小程序为村民徐存俭申请了老年人生活护理救助。此前,如果申请社会救助,徐存俭需要自己申请,再通过村、乡镇逐级上报审核,流程繁琐不说,等待时间也很长。
县乡村三级社会大救助工作网络的完善,让平原县的社会大救助由逐级申报变为主动发现。像平原县一样,伴随着全市134个乡镇、8155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救助网点, (下转2版)
□本报记者邓静 本报通讯员孙立张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