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老城镇依托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吸引年轻人返乡种大棚——
年轻“棚主”土里淘金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王先攀
  11月23日,记者走进武城县老城镇范庄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5个蔬菜大棚的果蔬苗长势喜人,再过几天,这些果蔬苗将被移植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大棚里。育苗的人叫陈绪本,今年25岁,别看他年纪小,但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蔬菜达人”。“今年主打的品种是西瓜苗。再过不久就到了温棚里种西瓜的时候了,我们提前上市,价格好、效益高。”陈绪本估算,这些瓜苗能收益30万元。
  2015年,范庄社区引来产业园项目,分两期建设130个大棚,目前已建成70个。看到镇上发展大棚种植,2017年,中专毕业的陈绪本决定回到家乡——老城镇陈庄村,与父亲一起经营育苗大棚。刚开始,育苗工作并不顺利,烂苗、病虫害等情况时常发生。不服输的陈绪本把“家”搬到了棚里,虚心向村里的老把式请教育苗知识,还在网上与网友交流经验。如今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育苗方法,不仅减少了育苗时间,还搭上了互联网快车,第一时间就能更新育苗品种,并把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年收入近百万元。
  在产业园内,像陈绪本这样的“棚主”不在少数,他们都是生于农村,又回到农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种田的年轻人。据产业园经理张春龙介绍,园区内有20多个年轻“棚主”,各自经营着有机蔬菜大棚、太阳花大棚、多肉植物大棚以及乳鸽、蚂蚱等养殖类大棚。
  李秀双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德州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李秀双和丈夫承包了15个大棚,搞起了无土栽培,主要种植生菜、油菜、菠菜、油麦等。“水培蔬菜和土壤种植不一样,土壤种植一般一年两茬到三茬,水培能达到十茬。 ”李秀双说,因为是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产品绿色无公害,他们培育的各类蔬菜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销往各大商超、酒店。尝到甜头的夫妻俩今年打算再扩建几个棚,把根牢牢扎在家乡的土地上。
  过去的范庄村是远郊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产业园入驻后,村集体年可获得90万元的租金收入,吸纳周边500余名农民就业。老城镇党委书记刘杰说:“有了产业项目,这几年回乡种大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逐渐发展成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也将继续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激活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 ”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年轻“棚主”土里淘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