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将一箱箱新运来的地瓜卸车入库
赵华锐(右)与工作人员在红薯储藏区直播带货
香甜冒油的烤红薯
工作人员打包无皮冰薯
种类繁多的红薯深加工产品
工作人员将刚烤熟的红薯进行晾晒
村民从储藏库内搬运红薯
村民举着刚刚卸下车的鲜红薯笑得合不拢嘴
◆后赵庄村有大大小小2500多个红薯地窖
□本报记者刘振兴本报通讯员邓美平摄影报道
10月20日,正是夏津县银城街道后赵庄村最热闹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车辆往来不断,村里几个红薯交易市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后赵庄村地处黄河故道,上世纪60年代,村民为果腹广泛种植红薯。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后赵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产地和集散地,形成了从红薯育苗种植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也成为产业振兴的示范村。目前,全村540户村民中,400户从事地瓜相关产业。
村里有大大小小2500多个红薯地窖,每年9月初至11月初,这些地窖渐渐被红薯填满,存储量可达7500万公斤。除去传统种植和存储优势,交易市场的打造也是后赵庄红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村党支部书记赵德福介绍,目前全村共有交易市场4个,每年年底都会迎来交易旺季,“最忙的时候,这个大市场一天来150辆卡车。 ”他说。现在,全村村民的总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含在外地租赁土地种植),种植100亩以上的有120多户,其中种植300亩至500亩的有六七户。“红薯种植门槛较低,价格跟市场供需关系很大。最近几年最高价格每公斤在4元左右,但全国产量大幅增加之后,单靠存储拉开时间差可能不再容易维持这样的价格。 ”村民赵华锐说。 40岁的赵华锐是后赵庄红薯专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2016年,在外经商的他回到后赵庄,开始依靠红薯产业挣钱。
2018年,赵华锐在村里率先成立了小松薯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薯干、冻薯等产品。今年6月,通过南方一位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赵华锐结识了一位台湾客商,目前正与他洽谈“薯圆”产品生产的合作事项。
如今,村里已成立了8个合作社、9个家庭农场,都是产业化经营,全村已经形成薯苗培育繁殖、种植存储、加工销售、物流运输一条龙产业。后赵庄村还积极加强与大专院校间合作,其中与德州学院合作研发的红薯汁、红薯酒已经试制成功,即将投入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