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中明近影
《藏族老人》
《红衣少女》
《秋色》
《胡杨林》
□本报记者李榕
他经历过进厂打工、读书深造、教书育人等多个人生阶段,但始终没有搁下手中的画笔。他就是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齐鲁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德州本土油画家董中明。
初见董中明,他身着深色的中式服装,说话不急不躁,言语中带着质朴和豁达,举止中透着一股文人雅士之风。
在他不大的书房里,一幅幅人物、风景、静物画令人目不暇接。恬静秀美的红衣女子、沧桑质朴的藏族老人、黄绿交融的山林景色……每一张画作都饱蘸作者的心血,色彩浓烈而厚重,笔触狂放又内敛,犹如一扇扇了解自然和人性美的风情之窗,为我们展示着生命的辉煌与寂寥、生活的美好与艰辛。
谈起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探求,董中明充满激情:“创作的根本源自生活,好的画作可以召唤出人们的爱、美、德和善良,我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把最真实的、不过多修饰的时代缩影记录下来。 ”
割舍不下的绘画梦
1954年,董中明出生于德城区一个书香之家。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他,孩童时期陪伴董中明的只有一本本连环画。《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水浒》……每当看到感兴趣的人物,他就照着画,寥寥几笔,一幅画便跃然纸上。
当时,经常有一些剧团来德州演出,董中明被色彩缤纷的京剧服饰和千变万化的人物脸谱所吸引,回到家后,他根据对戏曲里人物的印象,默绘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来。后来,这些作品被在天津工作的阿姨看到了,便鼓励他投稿。就这样,董中明的作品在《少年画报》上发表了。这一年,他才9岁。
董中明真正踏上绘画创作之路,还是从参加工作开始。1970年,年仅16岁的他进入德州拖拉机制修厂。开始只是一名钳工,后来负责宣传工作,出墙报、办厂报、制作宣传栏等,这些经历为他带来了练笔的机会。更难得的是,作为厂里的绘画高手,他多次参加市里举办的画展,这使他接触到了油画创作。他深为油画的神奇效果而惊讶,于是购置了油彩、画具,踏上了一条走向油画艺术家的人生道路。
7年的工厂生活经历,给了董中明丰足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1976年,他创作的油画作品《炼钢工人》,在全国第二届职工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我本身就是一名工人,受到工人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的启发,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董中明希望用画笔,勾勒出他们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歌颂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精神。《炼钢工人》这幅作品获奖,正是因其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内心情感。
这期间,董中明很多创作草稿都是漫不经心画成的,他习惯把不期而遇的灵感,速写在顺手拾起的各种尺寸的纸张上,然后将速写稿装在信封里,时常拿出来进行简单着色,看一看对比关系再放回信封。这些信封就是他创作素材的百宝箱。正是这种勤奋的创作习惯,使其作品扎实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中。
不忘初心继续深造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23岁的董中明考入德州师范专科学校(今德州学院),攻读美术专业。 2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从学画到教画,董中明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走出去,开阔眼界。 ”1986年,思量再三,董中明决定到天津美术学院深造,攻读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年的艺术追求,我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3年的求学经历,被他称作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天津美院,有秦征、付乃琳、周光玠、边秉贵等一批著名油画家担纲教学工作,他得以深入了解各时代大师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法,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教授们带给了他创作思维的改变——艺术表达的领域还很广,不仅是表达现实。董中明由此探寻到一条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他的作品里既有惟妙惟肖的真实感,又有类似国画写意技法的潇洒笔法。特别是人物画,用色极为丰富大胆,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非常细腻,令人产生亦真亦幻的奇妙感受。比如其作品《藏族老人》,用色不多,笔法传神,很好地刻画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藏族老人形象。灰白的头发,紧锁的眉头,紧闭的嘴唇,褐红的古铜色脸庞,体格健壮的身躯……特别是其炯炯有神的目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作表现了藏族老人饱经艰难生活的磨砺,以及自强不息的倔犟性格。作品具有较高的造型技法表现功力,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情趣美感。
在他的风景画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当属胡杨林系列。有初秋的胡杨林,满树新黄的明艳,也有晚秋的胡杨林,是枝头挂红的荒冷。其构图、色彩、质感、光感、触感以及胡杨林这一题材本身所蕴含的深意,既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又激发人对生命进行深思。
画作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潜心练功多年的董中明开始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其中,素描作品《男人体》被天津美院作为教学范画收藏。油画作品《红衣少女》作为天津美院办学成果展作品进京展出。版画作品《吮》《午晌》,以及油画作品《藏族老人》《女人体》等相继在《中国油画》等国家级刊物上刊登。参与设计的山东科技成果展(德州馆)项目获省二等奖。 1988年,其个人业绩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辞典》,收获好评。
用画笔诠释家乡美
1989年,董中明学成归来,又回到德州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兼任版画、油画、素描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集创作、教育、研究于一身,从事艺术教育20多年里,不仅灌之以思想、授之以方法,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为人为艺之道传授给学生。近年来,随着他培养出的学生屡次在全省各类绘画大赛中获奖,人们才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他的作品上。
艺术来源于生活。 2014年退休后,董中明开始将画笔对准家乡景、家乡人。在他的画室里,摆满了亦幻亦真的风景油画和人物画,董子文化街湖畔正在发芽的柳树、沙王河风景区的秋色、古运河的雪景……作品中,除了注重画面形式美感的构成外,他更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德州是我生活的根、艺术生涯的源头,我希望把对家乡的情怀和热爱画进画布,以画寄情,以画抒意。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观察揣摩着家乡的一树一景、一人一物,记录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化。
多年来,董中明坚持书画同修、互惠、互介、互动,打开了书画创作的广阔空间。他真、草、隶、篆诸体皆通,尤擅楷书、草行。楷体于人有平正端严之感,似谦恭君子彬彬有礼;草书如酒后狂生,放逐神思,对月舞影,翩然若飞。一为收束,一为奔放,两种性情并行不悖地同时存在于他的内心。
他还将书法线条的力量、质地、变化以及墨象水韵、空间关系、审美理念,与绘画“应物象形”的要求全面对接,以书入画,注重情性表达,以坚实的传统功力和大气灵动的画风,在作品中展现出磅礴的内在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油画家泰斗付乃琳评价道:“董中明是一位极有天赋的油画家,艺术作品超群耀眼,具有完善精练的技艺和气魄强大的表现力。 ”著名油画家周光玠看过其作品后也赞赏:“董中明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艺术作品很有张力,富有学术艺术价值。 ”
在董中明看来,绘画要有感情,只有融入感情的画作才有灵魂和生命力。“为书画,我去嗜欲,远离歌台舞榭、酒吧牌桌,夜对明月,晨伴朝霞,寂寞、艰辛、痛苦、郁闷、愉悦……说不尽酸甜苦辣,但我从没想过放弃。作品里饱浸着汗水,更凝结着我的心血。 ”采访结束,我耳中仍萦绕着董中明的话语,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画面:茫茫阔野,飞雪连天,一个步履坚定的身影,正迎风向前,不论前路多么艰难,仍循着心的方向执着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