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右)为困难群众讲解申请救助的相关事项
工作人员反复练习救助平台操作流程
工作人员(左)教困难群众通过手机申请救助。 记者李莉摄
9月29日,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成运行启动仪式举行,13个县市区大救助中心同步揭牌,标志着全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全面建成,形成了“莲藕式”大救助新格局。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我市整合现有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大救助政策制度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全面构建城乡统筹、制度衔接、运行规范、兜底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是统筹社会救助资源、补齐救助工作短板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我市将不断完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织密困难群众保障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民生品牌。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淑华介绍。
顶层设计破题 完善政策支持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保障基本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救助缺乏整体规划、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和部门之间无法达到有效衔接等问题,影响了救助效率和质量。
为加快推进各项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真正落实兜底保障,今年5月,我市全面启动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从顶层设计破题,召开动员大会,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由35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和督导落实。深入研究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平台建设、资金保障等工作事项,自上而下全面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将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列入年度重点督查内容、市直机关绩效考核和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设立社会救助监督咨询公开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利用社会监督倒逼工作落实。
历经4个多月的时间,目前已经全面建成了以“救助领航送爱到家”为主旨,以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服务于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制机制,打造了全国民生工作特色品牌。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的内涵为“1335”,即“一个目标、三个统筹、三大机制和五大体系”。“一个目标”为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三个统筹”是统筹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统筹衔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政策、统筹组织社会力量;“三大机制”即建立贫困人口主动识别机制、建立贫困人口保障机制、建立动力提升机制;“五大体系”为建立政策体系、平台体系、网点体系、队伍体系、保障体系。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救助业务广、涉及职能部门多、社会力量参与度强,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努力把全市各方面资源、资金和政策形成一盘棋、连成一张网、拧成一股绳,让政策发挥最大实效,确保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活都能得到基本保障,使困难家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生活尊严。 ”李淑华说。
“化零为整”建机制 救助始终围绕“最困难的人”
“我弟弟一辈子没成家,现在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生活十分困难。他自己没法来,我来替他问问能不能申请救助? ”9月17日,陵城区安德街道佟寨村村民张立华,拿着证件来到安德街道办事处,帮他患病的弟弟咨询办理社会救助事宜。
街道社会大救助工作站站长刘艳香,通过专业设备把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录入救助系统,详细了解了其家庭情况、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等50多项与救助相关的事项,在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进行登记。经系统研判,张立华的弟弟符合救助事项中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条件,并自动提交业务申请。“现在申请人来办理救助业务,不用再跑多个部门了,将信息输入系统,系统就能自动研判出应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使救助更加方便、更加精准。 ”刘艳香介绍,收到申请后,街道当天就会派人入户调查,随后上传调查材料,材料核实提交后再进行审批。
我市有城乡低保、城乡特困等困难群众约7.59万人,社会救助项目包括10大类41项,以前政策资源和救助信息分布在18个部门单位,管理多头、各自为政、救助分散、程序复杂,曾一度阻碍了救助工作的精准开展。现在我市搭建统一的救助人员大数据库和工作网络平台,全面梳理全部相关政策及其执行流程,打通各类救助政策壁垒,将保险和福利政策按照自愿原则纳入其中,优化申请、审核、审批流程,变分散受理为集中受理、单一救助为综合救助,对可以享受多渠道救助的贫困群众,给予全方位融合式救助,真正做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实现了“一门办、少跑腿”。
今年6月,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上线,并实现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以及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的实时对接,“一网三平台”上线试运行,“德救助”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可“网上办”“掌上办”“电话办”。“如今不但困难群众办事方便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平原县社会大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张晓霞对此深有感触,近期她在恩城镇孙贤村入户调查时,发现村民邱立山家非常困难,立即通过“德救助”微信小程序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救助申请。
平台上线以来,全市已利用综合服务新平台办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助学金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业务1785项。
统筹合力提效能 让群众享受更多救助服务
为筑牢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网底”,我市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优化运行体制,在全市134个乡镇和8155个村(居)全部设立救助网点,所有救助项目在大救助平台内运转,前台统一受理,后台部门在线审批。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点均可办理业务,困难群众可就近异地申报。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社会大救助中心,乡镇(街道)全部设立工作站,村(居)按实际需要设置服务站,工作人员及村级协理员配备到位。目前,全市各乡镇专职民政工作人员达到474人,村级民政专职协理员配备7584人。
乐陵经济开发区七里店村村民张清峰一家便是受益者。 43岁的张清峰在乐陵中诺五金店工作,妻子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2个女儿和家中年迈的老人。天有不测风云,去年3月,张清峰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无法正常工作,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前段时间,包村干部在走访中发现了张清峰家的情况,及时与社会事务协调服务中心民政办工作人员对接,为他们开通了绿色救助通道,利用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不到24小时就为其办理了低保。“我们在乐陵建立社会大救助中心,17个乡镇(街道)依托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社会大救助工作站,村(居)全部有了社会大救助服务站,设备、人员已全部到位,还专门开展了业务技能培训,帮助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平台操作流程,共计60余人参加。 ”乐陵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困难群众情况不尽相同,有的需要资金帮扶,有的则更需要社会服务,要想实现精准救助帮扶,必须将资金帮扶和物质帮扶、服务帮扶结合起来,帮助困难群众全方位解困。 ”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赵欣说。
在推进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中,我市将社会力量纳入其中,注重引导和支持慈善组织、社会志愿者、各类救助平台等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由政府搭建起困难群众和社会力量的桥梁,让困难家庭得到最大限度救助。
完善预警机制 做到主动发现、主动识别、及时救助
9月29日,临邑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办公室,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查看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屏幕上相对贫困人口的姓名、基本情况等信息不断滚动,每个姓名前都根据贫困指数闪动着“红黄蓝绿”不同颜色的预警灯。“这个平台试运行一个月以来,收录了近2.6万名相对贫困人口信息,通过贫困指数运算,对他们的贫困程度实时监测并进行打分,便于实现返贫预警监测,施以针对性、精准性、按需性救助,改变以往靠人工摸排走访发现的弊端,真正做到主动发现、主动识别。 ”临邑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股长刘玉晓介绍。
这是我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立相对贫困人口主动发现机制的体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掌握不同困难群众贫困情况,按照指数排序和相应的政策标准确定救助对象并进行及时救助,实现系统主动提醒、转办时人工推送、救助时按库取单。同时,村级协理员协助做好人工发现应救助困难群众,及时录入系统并推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救助,彻底解决了重复救助、遗漏救助问题,实现了科学、公平、公正、公开救助。
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适应相对贫困人口多层次需求的动力提升机制。通过系统大数据分析,建立相对贫困人口“短板弱项靶向提示、动力提升路径指引、成效考核标准化推进”机制。针对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动力能力不足等问题,由大数据平台推送相关信息,根据信息提示,实施精准帮扶。把促进动力提升的各项措施标准化、信息化,由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全部设立考核排名,分析结果在平台专门板块滚动展示,作为督导考核动力提升成效的依据。
同时,强化救助监管措施,完善社会救助家庭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诚信救助力度,做好救助当事人监管;建立多次适岗介绍不就业惩戒机制,引导贫困人口在参与劳动中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相关动力提升路径设计基本完成,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正在推进,《关于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动力提升机制的实施意见》及相关制度设计即将完成。
□本报记者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