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在武城范庄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20余位青年人搞起特色种植养殖——
年轻“棚主”投身乡村振兴
作者:刘振兴本报

韩丽丽与她的丈夫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多肉植物


武城镇范庄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全景


陈绪本运用所学知识做大棚育苗


李善瑞(左)无土种植蔬菜


32岁的刘如程承包了产业园最大的九连棚


  8月20日,在武城县老城镇范庄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25岁的陈绪本正在蔬菜育苗大棚里给黄瓜苗嫁接。他通过互联网紧跟全国大趋势,随时更新育苗品种,所以他家高质高产的种苗一直供不应求。
  2015年,范庄社区引来产业园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130个大棚,目前,70个主体钢构大棚已连成一片。 3年前,陈绪本中专毕业,回到家乡老城镇陈庄村,与父亲一起开始搞育苗大棚。 2019年5月,为扩大种植规模入驻产业园,租下6个大棚,年收入达70余万元。“回家创业挣得多,还能照顾家人。 ”陈绪本说,产业园内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都是生于农村,又回到农村,科学劳作,利用互联网、发达的物流等成为富裕的“棚主”。“有85后,也有几个和陈绪本一样的90后。 ”产业园经理张春龙细数产业园的年轻“棚主”,有20多位,经营着有机蔬菜绿叶蔬菜大棚、太阳花大棚、多肉植物大棚以及乳鸽、蚂蚱等养殖类大棚。“农业、畜牧业入行门槛低,他们经营的种类大多偏‘冷’,才使得这些大棚产品市场一片向好。 ”
  韩丽丽是为数不多的女性“棚主”之一,今年28岁的她是土生土长的老城镇范庄村人。她租赁了范庄社区产业园5个大棚种植多肉植物,今年疫情期间又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 3月初,她注册了多肉花卉网店,短短半个月便吸引了近千人的关注。如今,她的直播平台拥有7万余粉丝,成了众多店铺争抢的“香饽饽”,日销售额千元以上,丈夫陈帅放弃工作,随她一起当“棚主”。 7月底,两人投资20余万元,在村里自建两个多肉植物大棚,准备把根牢牢扎在家乡土地上。
  老城镇党委书记刘杰介绍,原来的范庄村是远郊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产业园入驻后,社区集体年可获90万元的租金收入,吸纳周边500余名农民就业。近几年,回乡种大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他高兴不已。他说:“依托产业园进行农业产业升级,形成自己的特色种植,这是范庄社区以后要走的乡村振兴道路。 ”
□本报记者刘振兴本报通讯员吴华摄影报道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年轻“棚主”投身乡村振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大视界】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