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在后杨村蜜桃采摘园务工
摘掉“穷帽”的贫困户,如何让他们不返贫、能致富?临邑县临盘街道进行了探索:常态化联系贫困群众,及时发现并化解返贫风险;实施产业扶贫,把工作岗位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开展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带着一技之长致富奔小康。
帮扶力量不撤,及时化解返贫风险
今年5月底,三梭王村村民王善军由于得了心脏病,不能再像往年那样外出务工,夫妻二人还要供孩子上学、照顾肢体残疾的弟弟,本已脱贫的家庭又面临着返贫的风险。
在街道开展的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中,帮扶干部王强及时发现了王善军家的困难,帮助王善军的妻子刘元莲安排了村级扶贫公益岗,通过为两名贫困户提供生活服务,每月有了341元的收入。同时,街道还帮助王善军发展蔬菜种植,增加收入。
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全部“摘帽”后,临盘街道坚持扶贫力量不撤、帮贫力度不减,成立脱贫攻坚帮扶干部队伍,分包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要求干部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至少走访两次,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登记在扶贫工作台账上,每周由扶贫办汇总,全面准确地掌握贫困群众情况。
为增强干部责任心,街道党工委将扶贫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党员干部年终考核、纪工委问责范畴,对扶贫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及时提醒、约谈,使扶贫力量真正下沉到贫困群众身边,切切实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产业扶贫项目助力,让贫困户享长期红利
进入夏季,后杨村蜜桃采摘园的桃子压弯了枝头。 7月6日早8点,该村贫困户杨召凤来到园里摘桃、装筐。“一天干三四个小时,能挣40多块钱,在家门口务工也不耽误家里的活儿。”杨召凤知足地说。杨召凤一家四口人,本来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但在2018年,丈夫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治病花费了6万元,加上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陷入了贫困。当年,被街道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杨召凤将自家的8亩土地流转到蜜桃采摘园,一年有8900元的分红金,加上在园内打工的收入,她家当年就脱了贫。
“拿掉了‘穷帽子’,政府的帮助并没有断。”杨召凤说。今年,在街道的支持下,后杨村蜜桃采摘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多了起来。从3月份开始,杨召凤就到采摘园干零活,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村里还要专门流转一片地发展露地菜种植。等俺家那口子身体好点了,一个种菜的,一个赶集卖菜的,又能增加一份收入,再加上政府的帮助,供孩子上大学、保障家庭日常生活,一点问题也没有。 ”杨召凤憧憬着未来。
近年来,临盘街道通过整合上级扶贫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在村庄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先后建设了古盘河风景旅游区、后杨蜜桃采摘园等10多个产业基地,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切实增强了脱贫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务求不返贫、能致富
“自从参加了街道组织的育婴师培训,我干一个单子需要26天,能挣4300块钱,今年已经接了3个啦。 ”自从学会了育婴师技能,周家村村民周贵萍再也不愁挣钱少了。
实现长久脱贫、奔向幸福生活,增强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是重要方面。为此,临盘街道组织人社、妇联、民政、农技、扶贫等部门,联合开展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按照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需求,将培训资源下沉到村组一线,利用党员活动室等村级场所,开展农电工、面点工、电焊工、育婴师、农技等培训活动。
今年以来,街道已组织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群众390多名,其中100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本报记者徐冬晓本报通讯员陈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