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医病良方是乡愁
□朱若木
  知道“乡愁”这个词,是上个世纪80年代。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因为年少,经历无多,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1976年,我离开家乡参加工作。那时能“农转非”,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就要启程了,奶奶哭得泪眼婆娑,担忧我从小没离开过家,想家了可怎么办啊!倒是母亲想得开,她一个劲地唠叨:“想家?这个破家有啥可想的。我倒是希望他能在外面找个媳妇成个家,一辈子也不回来。 ”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就长大了,成家了,也有孩子了。曾经担心我出门想家的奶奶早已离世,而母亲也成了老太太。由于身体有病,每到秋后农闲,她就住到济南的妹妹家;进了腊月,我就把她接到我这里过年。多年来几乎形成了规律:一到清明前,她就吵吵着要回老家,一天也不愿多待。问她干啥这么着急,她总是说,想家哩,想那个地方哩。有一次,我和妹妹开玩笑说,当年我参加工作离家时,咱妈说,这个破家有啥想的。到如今,她也想家了,莫非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也有乡愁吗?
  前几年,已近80岁高龄的母亲,心动过缓愈加严重。医生说,这个病随时有生命危险,目前除了安装心脏起搏器没有好办法。于是,我们兄妹把她送到济南千佛山医院,找专家准备手术。可临到手术,母亲却怎么也不同意做了。她一再坚持说,自己的病自己有数,回老家慢慢调养就行。她不配合,手术无法进行。我们只好又去了省中医院,一位从北京请来的教授给母亲开了中药方,然后悄悄地把我叫到一边叮嘱:“老人的病很严重,中药只起辅助作用,你们要做最坏状况的思想准备。”回到我这里,母亲说,在你们这里熬药,味道难闻,妨碍邻居。她再次提出回老家,而且全然不顾我们的担心和忧虑。老家条件简陋,对于有严重心脏病的八旬老人来说,生活十分不便,加之远离医院,万一发生状况,抢救都来不及。
  但母亲执拗得很,我们无计可施,只好送她回家。因为担心,我和妹妹三天两头打电话问情况。奇怪的是,母亲的身体状况在老家渐渐好了起来,从她的声音就能明显感觉得到。她说,每天在房前屋厦用电炉熬药,周围邻居的婶子大娘们便过来陪着她说话拉呱,饭后围着村前村后散步,很舒心。她虽这样说,我和妹妹还是不放心,就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一看,母亲的情况果然不错。高兴之余,也有些不解。到如今,母亲已84岁了,病虽没全好,但状况还可以,走路说话看不出有严重心动过缓的迹象。
  去年,母亲在我这里过完春节,直到停了暖气,才又把她送回老家。清明节那天下午,我和弟弟到祖茔祭扫。回到家时天已黑,但母亲却不见了,这让我们十分着急。连忙出去寻找。在村外的一条田埂上,影影绰绰发现一个黑影,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母亲。回家途中,在凹凸不平的田间小路上,母亲又向我说起了那件伤心事:1967年,家乡发生过一次“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我10岁的妹妹不幸去世,死后埋在离村很远的大洼地里。 50多年了,母亲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那里祭奠。由于年代久远,那个小土堆早已无存,每次母亲都要在那片洼地里踅摸好长时间。她叹口气说道,心里挂着她哩!
  听着母亲的讲述,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乡愁,这就是乡愁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隐秘的往事陈情、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这些往事陈情充盈在故乡的人情世故里,散布在田野沟渠里,甚至弥漫在无形的空气中。四处漂泊的岁月里,你背不动,带不走,凝结于心,浓得化不开。这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只可在故乡那熟悉的氛围中溶解、发散,直至让你的心胸廓清敞亮,然后就充盈着莫名的安详、温馨……
  医病良方有乡愁,信哉斯言!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医病良方是乡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