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接1版)
  当时一位老师曾告诉王岩父母:这样的成绩恐怕连个专科也考不上。进入杜振的班里,王岩的成绩仍然一路下滑。那段日子,连父母都对王岩丧失了信心。
  一天晚上,王岩被杜振约到了值班室。一番闲聊后,杜振突然问道:“王岩,心里有没有喜欢的女同学啊? ”
  “有,”王岩犹豫着回答,“是咱班的。 ”
  “我知道,其实我观察你一段时间了。我建议,你不如把心收回来,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等大学毕业再追求爱情也不迟。 ”
  一番促膝谈话,如同清清细流,让王岩有了认识上的巨变。“从那以后,杜老师隔一段时间就跟我聊聊,逐渐把我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上。没有他,我绝对考不上山东财经大学,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
  在学生们眼里,杜振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他平时骑着一辆电瓶车匆匆往返于家校之间,身上总是穿一件藏青色冲锋衣。每天晚自习,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和教室,社会上的交际场合几乎不参加。杜振吃的是死工资,身上背着房贷,但他对学生却很“大方”,学生病了去医务室甚至县医院治病,他不仅全程陪同,还自己掏钱。过后学生还钱他一概拒收,说要等到学生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才可还账。变天了,有些女学生衣裳单薄,他立刻回家取了妻子的衣服给她们。冬天早操结束,学生回到教室,发现自己杯子里已经倒上了热水。
  亲其师信其道。就读于山东警察学院的司道林,是杜振的学生。说起杜老师,他掩面哭泣。“他太累了,太操心了。 ”他说,“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总会遇到两三个贵人,杜老师是我最重要的贵人。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样把我们带好。 ”
  司道林入学成绩在全校排50多名,高一时一度是班里的第一名。然而到了高二,他的注意力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课堂上不再认真听讲,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搞好同学关系。结果高三第一次月考,他的成绩一下子降到全校200多名。
  杜振在找他谈话之前,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刚一见面就告诫他:其实在齐河一中你不是最聪明的,这里高手多的是;你要知道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高中的首要任务仍旧是备考,等到了大学,自然会遇到更多更优秀的人。话不多,句句点到了要害上,杜振做学生思想工作从来没有空对空,玩虚活,总是直戳痛点,药到病除。
  他是“治班能人”,常站在窗外“偷听”,把教学建议写成小纸条,传递给任课老师,不让每个学生掉队
  齐河一中2015年毕业生隋心雨,目前就读于齐鲁师范学院。
  她说:“我们毕业后,每年都去看望杜老师,其实,我们见了面一般不称他老师,而是称老杜、振哥、老班,有时戏称他科长。其实,在我们眼里,他真的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父亲。 ”
  隋心雨回忆起临近高考那会儿。“最后一堂课,明天我们就要走上考场了。晚上杜老师刚走进教室,我们全体起立,唱起了《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班长走上讲台,拉开活动黑板,是我们集体写的一张特别请假条:亲爱的振哥,我们因毕业需请假,时间永远,望批准。当杜老师读到‘时间永远’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背对着大家哭了。 ”
  杜振善于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根据学校安排,高三他只当班主任,不任课。隋心雨说,任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杜老师会经常站在窗外“偷听”。他会观察每个人的表情、神态,判断他们是否听懂了,是否走神了,用小纸条一一记下来交给任课老师。
  王海燕老师曾与杜振在一个教课组,她经常会收到杜振递来的小纸条。“他会告诉我哪个学生对哪个问题好像没听明白,建议我课下给他开小灶;有哪个同学没认真听课,建议我下节课提问他。”王海燕说,“收他的纸条成了习惯,感觉我们就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现在他走了,再也收不到他的纸条了。 ”
  在杜振班里的后墙上,悬挂着一个特殊的计分板,这是杜振对于教学管理的另一项发明创造:板子上画满了表格,详细记录每名学生的总成绩、各科成绩。每次月考后,记分板都会更新一次,督促着大家往前争。
  在平时管理班级中,杜振极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班主任有时为了抓学习进度,把班会时间改成了自习课。但是杜振从来没有,“他坚持开班会,45分钟,从头讲到底,而且内容从来不重复。 ”副校长陈显亮说。杜振在班会上,跟大家既探讨具体现象,又探讨人生话题;既揭开思想误区,又指明努力方向;既灌输哲学道理,又启发大家思考人生命题。他的班会富有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振带领的2015级学生考出了齐河一中历史上最好成绩:47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通过了本科线。
  他值班室五彩的针线包,诉说着如兄如父的关爱;他为家庭忙禄的身影,是作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的本色
  杜振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工作人员来到学生公寓楼他的值班室,收拾他遗物时,一个圆形针线盒静静地躺在抽屉里。里面有蓝色线、黑色线、红色线、紫色线,交织在一起,像彩虹。“杜振一个练体育的大男人,怎么还用这物什? ”原来,每天放学学生回公寓,杜振总是站在公寓门口,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进入。当他看到哪个学生衣服开了线,撕了口子,就把他们带到值班室,一针一线帮他们缝好。
  邹存福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杜振正在公寓楼查寝,看到邹存福一瘸一拐走了进来。“长跑时,把肌肉拉伤了?孩子,一会给你按摩一下就没事了。 ”
  忙完手头工作,杜振把邹存福领进值班室按摩了40多分钟。看到邹存福疼痛减轻了,杜振叮嘱他:“长跑前一定要先热身,以后再有拉伤,随时过来找我。 ”
  邹存福说,一辈子也忘不了杜老师称呼他的那声“孩子”,一辈子也忘不了杜老师为他做的这次按摩。从那时起,当他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思想上出现了困惑,都及时找杜振帮助。久而久之,杜振变成了邹存福心中的“指路明灯”“靠山”还有“父亲”。
  杜振去世后,在大学读书的邹存福第一时间赶回老家,拉着母亲来到老师灵前,哭得让人特别揪心。
  在学校,杜振给予学生的是爱。在家庭,杜振对家人的爱也格外深沉。 2017年,他父亲患上结肠癌,需要立即手术。可当时正赶上杜振要带学生去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杜振白天黑夜陪护在病床前,他还给父亲找药方,买来中药,亲手给父亲熬药。
  熟悉杜振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周六中午陪父母吃饭,周日中午陪岳父、岳母吃饭。父母的衣服甚至内衣内裤都由他买。岳父2018年患小脑萎缩,他替老人订阅《中国老年报》让他阅读,并鼓励老人多做户外运动。
  杜振的妻子单晓飞,教学任务繁重。杜振主动把家务揽了过来,洗衣、做饭、接送孩子……“每次下班,他都是先接孩子、再做饭,顾不上吃口饭就到了去公寓楼查寝的时候了。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单晓飞说。
  杜振走了,永远地走了,殡仪馆告别厅悬挂着他生前的照片,仍然是那么帅气。他微笑着,看着人间,看着他的同事,他的父母亲人,他的两个子女,还有他培养出的优秀学生。
  这时,不知为什么,1岁半的小女儿嘴里竟然呀呀地蹦出两个字:爸爸、爸爸……那清澈的呼唤声,在告别厅里久久回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1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