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三集中”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平原县以产业思维统筹城乡发展,聚集优质资源,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大型社区集中——
“三集中”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本报讯(记者 杨德林 通讯员 张娜曹伟)2万亩土地一次性高效流转,13个村庄顺利拆迁,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的高档居住社区快速启动……这是5月28日全市上半年协同发展督查评议观摩团到平原县桃园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的场景。桃园街道东大马村全村415座平房,仅用5天就全部完成拆迁。东大马村党支部书记马利告诉记者:“县里不搞强迫,而是为我们算好经济账和长远账。全村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登海种业,每年有春秋两季分红,有稳定的收入。村庄拆掉后,群众全部搬进带电梯的高档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一大步。另外,腾空的土地用来复耕,每户群众可以参加分红,又增加一份收入。 ”
  桃园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是平原县委、县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有益探索,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平原实践,入选全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示范区按照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大型社区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建设智慧桃园、生态小镇,打造县城南部次中心。在观摩现场,市委书记陈勇充分肯定了平原县的做法,指出“平原县以产业思维抓乡村振兴,通过与山东土地发展集团、鲁望集团合作,建设桃园示范区项目,撬动村庄整合、土地流转,一次性拆迁13个村庄,置换出1900多亩增减挂钩指标,值得学习借鉴。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平原积极实践,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以党建引领,推进土地、人口、产业“三集中”,实现“一二三产”大融合,以产业振兴为支撑,整体联动,协同推进“五个振兴”。“乡村振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投入大、困难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要解决好‘人、钱、地’的矛盾和问题。 ”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介绍,示范区内土地、人口、产业“三集中”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关系,也是一个现代产业相互衔接的过程,不仅能够实现农业做大做强,引来资金和项目,还能够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和就业,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步改变。
  以平原县引进的山东鲁望集团为例,该集团已经在桃园街道流转了22个村的2万亩土地,种植糯玉米、黑小麦等,打造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下一步鲁望集团计划继续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大力建设“千亩地+万头猪+智慧管理”的现代农场,探索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工与仓储物流区、农业检测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及生态体验农场五大功能区,打造“土地集约经营、产城深度融合、种养加循环、农工商齐发展”新模式的示范基地。
  平原县长袁志勇说:“土地集中带动了人口集中和产业集中,一产的发展急需‘接二连三’。桃园示范区在引进了鲁望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土地集中问题后,去年引进了山东土地发展集团,规划建设生态宜居桃园小镇。项目旨在‘为父老乡亲造生态宜居的心仪住所,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以传承的美丽村落’,一期规划了带电梯的小高层,用以安置桃园示范区13个村的农民,计划未来5年让整个街道的3万多农民集中居住。 ”
  平原县依托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经营。目前,桃园街道22个村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2万亩土地集中流转给鲁望集团,实行规模化经营,并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通过“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对接龙头企业的模式,全街道8万亩耕地,全部实施规模化经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集中”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