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市中心广场,百余名青年律师进行宪法宣誓。记者郭庆萍摄
“七五”普法以来,我市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抓好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的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普法向纵深发展——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闫晓溪马世利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12月4日,在市中心广场,百余名青年律师举起右拳,面向国旗,进行宪法宣誓。当天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第十八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市县两级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中,法官、检察管、律师等法律从业者开展的宪法宣誓,成为亮点,引发民众关注。
以宪法为重点的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七五”普法以来,适应依法治市新形势,我市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谁执法谁普法,形成“大普法”格局
2016年,“七五”普法拉开序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成为我市普法工作的重心。落实普法责任制是构建“大普法”格局、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要求,加强对普法责任制工作的领导,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宏观指导、部门行业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迅速形成。
2016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通知》,市普法办随即下发相关文件,对普法责任进行详细分工,并制定考核办法。各县市区也相继印发了落实普法责任制的文件。 400多部法律法规被细化到相关职能单位。围绕法律法规普法责任制落实,县市区考核内容细化至6大项21小项、市直部门考核内容细化至4大项9小项。
适应新时代普法工作需要,市县两级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核和协同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各级各部门普遍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员单位涵盖立法、司法和主要行政执法部门。各级普法办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确保普法工作事有人做、责有人负,各部门、行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层层有普法任务,人人有普法责任,事事有普法内容,“大普法”格局的确立,让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唱”,变成全社会的“合唱”。“七五”普法以来,我市共组织法治讲座、集中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法治宣传活动700余次。
突出重点、创新载体,提升普法精准度
普法对象从“广撒网”变为“精聚焦”,普法载体从“灌输式”教育变为“服务式”教育。近年来,我市普法精准度不断提高,力推普法宣传效果最大化。
“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是“七五”普法提出的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创新普法载体,让我市普法精准度大大提升。
领导干部是普法面向的关键少数。《德州市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我市订购发放了万余册《领导干部法治读本》、印发《“七五”普法环保安监信访法律法规选编》。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不间断地持续开展。为检验普法成效,市普法办每年组织全市7万余名机关干部参加普法考试,结果在全市通报。“七五”普法以来,共举办各类党员干部普法培训班780余期,组织宪法专题集体学习1200余次, 160多个市直部门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主题活动300余场次。
青少年是普法面向的关键群体。目前,我市所有中小学均设立了法治知识课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了一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共聘任法治副校长1053名,其中,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七五”普法以来,共组织法治进校园、宪法主题座谈会、法治课、宪法晨读、主题演讲、宪法宣传基地参观等活动1100余次。“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感觉很有人情味,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法治宣传。 ”近日,在观看了禹城市司法局普法宣传文艺队表演的节目后,不少社区居民这样评价。该市普法宣传文艺队长年活跃在大街小巷,采用小品、相声、歌舞等形式,进行普法文艺演出,受到普遍欢迎。通过不断创新普法宣传载体,如今,在我市,像这样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越来越多。全市共有30余支专业文艺团体和100多支业余文艺团体,累计演出400余场。此外,利用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同内的457个新媒体阵地,普法宣传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七五”普法以来,我市共组建普法讲师团13个、法治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125支,成立法律服务工作站116个。开展集中普法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宣传法律法规90余部。以领导干部、青少年为重点对象的全民普法不断走向深入。
大普法、深治理“两手抓”,拓展普法广度深度
普法宣传与依法治理工作相辅相成,我市始终坚持普法宣传与依法治理两手抓,不断拓宽普法广度与深度。
今年6月,禹城、平原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目前,我市共有11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全省法治县市区,88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法治德州,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基层。为此,我市狠抓法治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及部门、行业普法,全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唱好法治县市区创建“重头戏”。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制定了创建意见和考评细则。法治县(市、区)创建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目标考核责任体系,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以及执法责任制、公示制等制度,各级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市11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全省法治县市区。
筑牢法治村居创建“奠基石”。我市建立和规范了基层利益协调、矛盾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全市90%以上的社区落实了普法依法治理责任制,全市88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大普法”与“深治理”共融互通,部门行业依法治理也呈现出新局面。制定出台了德州市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德州市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信息化,打造了一批法治机关、依法行政示范窗口、文明执法示范岗等法治创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