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出资3.8万元修桥铺路,资助30名贫困学子,宁津县闫沙市场柴胡店批发部经理王汝堂——
修路助学为乡梓 公益路上不停歇
作者:尹晓燕
  □本报记者尹晓燕
“王大哥为人实在,有副热心肠,谁家遇到困难,他都出手相帮。 ”“王经理做过不少好事,人品没得说,在他家进货放心。 ”10月30日,走进宁津县闫沙市场,一提起柴胡店批发部经理王汝堂,大伙儿都竖起大拇指。
  今年56岁的王汝堂,是柴胡店镇王知庄村人。他烧过砖、收过废品,后来与妻子一起经营百货批发生意,靠着不辞辛苦的实在劲儿,挣了一些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报社会。出资3.8万元帮老家修桥铺路,资助30名贫困学生……这些年,他的善举赢得了乡邻的称赞。
  王汝堂自小家境贫寒,姐弟5人,很多时候都是饥一顿饱一顿。他的两个姐姐早早辍学,挣工分来为父母分忧,两个哥哥也只读到了初中,年龄最小的王汝堂最幸运,靠着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一直读到了高中,但后来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王汝堂只好辍学。
  进入社会的王汝堂,当过小工,帮人提水泥桶,在砖窑里烧过砖。这种打工生活,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特别累,王汝堂决定自己单干。他选择收废品,每天和纸箱子、酒瓶子打交道。同样是收废品,王汝堂不怕苦,别人嫌脏不要的,他收;别人嫌挣不着钱的,他要;别人怕累不干的,他干。就这样,凭着这股劲儿,王汝堂慢慢挣到了钱,家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后来,他又干起了批发生意,因为勤劳和诚实守信,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一定积蓄的王汝堂,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回报家乡。平时回老家,发现进村经过的桥年久失修,村子的主路也坑洼不平,村民出门不便。他主动找到村委会提议修桥铺路的事,又到镇政府争取支持。在他的努力下,修桥铺路提上了日程,但是钱从哪里来,成了难题。王汝堂当即掏出3.8万元,然后又联系县交通局进行铺设。 2005年8月,在县交通局、镇政府等多方支持下,村里1公里多的进村主路铺起来了,桥也维修好了。“王汝堂给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 ”村党支部书记张书贞介绍,之后两年,因为一些村民家庭困难,缴纳不上黄河水费,他拿出了3万多元帮忙缴齐了费用。村里人一提起王汝堂,就称赞他善良、不忘本。
  王汝堂帮助的不只是家乡父老,还有贫困学子。 2008年,他专门组织了一场公益捐助,拿出了近2万元钱,资助了30名中小学贫困学生,后来一直资助到他们上大学。王汝堂了解到身边有些困难的留守儿童,平时就买些米面油、文具等送到孩子家中,帮他们改善生活。
  谈起这些善举,王汝堂说,助人为乐更像是一种动力,让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以后还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好事继续做下去。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修路助学为乡梓 公益路上不停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