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日前发布,我市抢抓机遇——
精准对接打造产业转移洼地


日前,齐河福瑶科技公司的管道机器人正式下线,该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为目前江北唯一生产销售机器人的企业


  □本报记者张志宁本报通讯员李峰
  6月29日,工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此引导京津冀地区合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为抢抓这一机遇,市经济合作局组织筹备投资推介活动,并进一步扩大招商队伍,强化考核,通过与京津冀等区域的精准对接,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落地,从而加速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
《指南》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个中心”即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五区”即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五带”分别为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和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五链”即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合理布局,协同发展;“若干特色基地”以点状经济作为带状经济的重要补充,依托现有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总体导向要求,京津冀各产业园区(基地)将承接新产业与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相结合,将谋求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引导相关产业向园区转移集聚,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指南》指出,北京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根据这一部署,北京产业转移指南涉及到五个园区,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林河经济区和中关村顺义园。
  在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中,北京此次瞄准了高端制造业。比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此外,林河经济开发区规划有微电子、关键汽车零部件、智能成套装备、生物医药产业。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涉及集成电路装备、重大疾病药物、现代服务业。其余两个园区并未涉及到制造业。中关村顺义园则优先承接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通过产业的转移和重新定位,将北京的科技成果向全国辐射。
今年引来京津项目88个
  7月9日,市经济合作局引进的京津冀一体化现化医药项目——麦迪海女性健康产业园开工奠基,这是市经济合作局承担首都产业转移以来落户生态科技城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主要生产益母草颗粒等女性更年期产品群,叶酸片等孕产期产品群以及开塞露等肠道给药产品群,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利税约1.5亿元,安置就业600余人。
  为吸引更多的京津企业落地,今年以来,市经济合作局带领齐河、禹城、乐陵等县市在天津、北京等地举办招商对接活动,签约项目88个,总投资额近200亿元。
  在产业承接中,我市引导各县市区以优质资源与外来企业合作。正是因为这一思路,北汽并购宝雅、华润(医药)集团并购恒旭药业、北京三聚环保并购桦超化工等,让企业借势获得发展。同时,我市注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招研引学紧密相连。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密切对接,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及汽车轻量化研发与实验基地项目、天津工业大学庆云研究院等纷纷签约落户。
  据统计,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中,京津冀项目占比近一半左右。其中包括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的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北京霍氏集团投资年产10万吨润滑油项目、北京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项目等优质项目。
  为提升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我市组建专业队伍并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公室,使我市招商引资实现了“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精准推动。
  优化四库一平台,打造产业转移洼地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的出台,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契机,我们要把握机遇,做好精准对接,将我市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的洼地。 ”市经济合作局局长乔方红说。
  确实如此,该目录及省里出台的《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为我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乔方红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利用好政策、建好队伍,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充分利用近年来搭建的合作平台,组织各县市区、战略新兴办公室积极研究好产业承接工作,寻找有效投资信息,寻求项目合作机会。
  为全面提升产业转移承接的能力和水平,我市在组建专业队伍、加强能力培训的同时,创建项目库、专家库、优质资源库、客商信息库,以及德州市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平台管理系统等“四库一平台”。目前,各类信息录入工作全面展开。下一步,全市将以“四库一平台”的各类信息资源为基础,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网上推介,形成“互联网+招商”格局。在此基础上,按照年初目标任务,对县市区进行半年考核,对京津冀区域的项目和央企强企项目进行单独考核。
  另外,我市将于7月份组织开展“天津投资推介会”活动,以此检验上半年对接成果,务实推进前期洽谈的一批项目。
知识型区域
京津冀产业专业分布图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精准对接打造产业转移洼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区域协同发展】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