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中央明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德州如何因地制宜去库存?
□本报记者唐晓颖本报通讯员詹洋宫晓辉
  进入2016年,全国各地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化解房地产库存。来自德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达12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3%,其中住宅待售面积9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7%,占全部待售面积的74.6%。
  日前,记者深入采访了我市房地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及部分开发商,解码如何因地制宜去库存。
  顺应社会需求借保障房拉动房产销售
“去库存关键的一环就是打通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通道。”市房管中心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今年政府将不再新建公租房,而是逐步实现以租赁补贴为主。目前我市公租房已覆盖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城市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为让更多人享受住房保障政策,我市逐年调整公租房准入条件,特别是去年调整了公租房保障收入标准,由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4812元以下调整到32616元以下;调整了补贴标准,每个家庭每月每平方米提高2元;调整了保障面积,每个家庭平均增加5平方米。在扩大保障范围的同时,提高了公租房保障对象到社会上租房的能力,促进了租赁市场发展,间接带动了楼市去库存。
  我市还积极推动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通过搭建购房平台,引导安置对象到市场选购商品房。今年,全市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16490户,货币化安置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紧抓城镇化机遇鼓励“新市民”购房消费
  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副教授杨明文认为,当前国家正加速推进城镇化,1.7亿外出农民工中69.1%在地级及以下城镇就业,农民工进城购房将成为楼市新刚需。
  他解释说,我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刚过50%,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刚过40%,城市化潜力大。紧抓新型城镇化机遇,鼓励农民工等“新市民”购房消费是化解库存的有效途径之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经济条件受限外,能否在基本公共教育、社会保险、基本医疗等方面享受与城区居民同等待遇,是农民工较关注的问题。“我在德城区打工6年了,自己也攒了些钱,因为配套政策不明朗,不敢贸然买房。 ”农民工宋春亮说。“要想促进‘新市民’购房消费,需要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政策改革跟进,需要城乡统一户籍管理政策跟进,需要农业土地流转和农村住宅政策改革跟进。 ”杨明文介绍说。他建议,政府通过农业土地流转政策的创新,实现土地流转长期化和收益稳定化,解决农民土地方面的担忧;通过农民住宅政策调整,解决进城农民原住宅的流通和变现问题;通过城乡一体的社保和户籍政策的改革,解决城乡人口享受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
从供给侧出发调整市场供给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鼓励开发商适当降房价,有库存积压的楼盘可以适当让利,从而带动销量提升。买房这么大一笔投入,开发商没点让利的诚意,市民是不会掏出真金白银的。 ”德州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刘士全表示。他告诉记者,适当让利去楼市库存,不仅有利于开发商资金回笼,还可以使与房地产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家具等产业转危为安。
  刘士全说,今年中央重点推行供给侧改革,具体到房地产领域,就是要调整市场供给结构,建造满足购房者需求房子的同时,注重发展旅游、养老、医疗等跨界地产。针对行业内供需不对等现象,需下大气力去掉过剩产能,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提高竞地门槛,增强建设用地出让的计划性,适当缩小商住用地出让比例,控制规划开发规模,适当减少供给。
  嘉诚置业集团销售经理王剑合表示:“楼盘性价比较低或客户信心不足制约了去库存进度,建议库存压力较大的楼盘可把商品房转为租赁住房,或改造成人才公寓、养老机构等,形成‘薄利多租’的住房商业模式。 ”
  借助利好政策房企亟需提质量练内功
  从全面二孩到户籍制度改革,从央行降准降息到公积金改革,去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涉房政策,助力各地去库存。不久前,央行又下调购房商贷首付比例,在不实施“限购”的城市,原则上最低首付比例为25%。“一系列鼓励政策对购房者和房企来说都是明显利好,房企要做的就是要紧抓政策机遇,设计好产品,激活刚性需求。 ”嘉泰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冬梅说。
  她告诉记者,当前房企亟待升级,需注重产品研发和建设品质的提升,用高质量和丰富的产品增加销量。“房地产市场粗放发展阶段已过去,资源开始向少数效率高、经营好、技术先进的企业集中,并购重组、战略合作不可避免。房企练好内功尤为重要,需强化专业理念,走品牌发展之路。 ”嘉诚置业集团销售经理王剑合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如何因地制宜去库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