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第十三站:德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2008年,德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简称ICU)成立,承担全院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这里技术设备先进,医生经验丰富,不断创造着重症患者走上健康的生命奇迹,至今已成功抢救3000名患者。
ICU,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
□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王荣水杨梅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医院有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方——重症监护室(ICU)。它负责全院各科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被喻为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2008年,德州市立医院ICU成立,2013年,医院借新病房楼启用之机,完成了ICU全面升级。创新设计理念、引进高端设备、打造优质服务,综合救治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抢救生命,每天惊心动魄
  在市立医院住院部3楼,一道厚重的门,将ICU与其他病区隔离开来。门里,是病重的患者;门外,是焦急的家属。
  去年10月,重症监护室转来一名40多岁的胆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孙先生,血压低得测不出,已经重度昏迷,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争分夺秒的抢救开始了。深静脉置管,快速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接着孙先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主任吕颖和团队给孙先生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之后又发现他肾功能出现问题,合并少尿,又上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进行治疗……8小时后,孙先生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
  在后续治疗中,吕颖和她的团队时刻关注孙先生病情变化,优化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六天六夜的不间断坚守,孙先生被转入了普通病房。
  在市立医院ICU,每天都在上演惊心动魄的故事。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吕颖带领ICU团队出色完成了抢救任务,让更多患者转危为安。
与时间赛跑,24小时全程守护
走进ICU工作区域,一幅震撼的场面出现在眼前:生命垂危的患者身上插着各种导管;精密的医疗仪器的屏幕上不停地闪烁,记录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数值;带着口罩的医务人员步履匆匆……这里俨然是一处与世隔绝的环境。“我们要为患者5分钟吸一次痰、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数据……这些护理工作看似微小、简单却很重要,一点小差错都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危险。 ”吕颖说道,医务人员需要24小时不间断监测,有时候,奇迹往往就是在争分夺秒过程中发生的。
  吕颖坦言,作为全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ICU虽然工作压力大,但年轻的医护人员经历无数次考验,具备了过硬的业务水平。
设备先进,治疗理念与国际接轨
  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最忌讳交叉感染。市立医院ICU病房空气净化采用全新风送风系统,并建造了可变换正负压的专用病房,净化、通风、杀菌、消毒和流程完全符合高标准要求。目前,该院ICU能同时满足14名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救治能力显著提高。
  世界顶尖专用监护床、现代化抢救吊塔、生命监测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站在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ICU里,每张病床周围摆放着的显示多项数据的仪器,令人眼花缭乱,而正是这些,让重症患者有了生的希望。
  完善的设备使该科室开展了多项重症医学科核心技术,如机械通气技术、持续血液净化、心肺复苏及脑保护等。科室的28名工作人员中,3名医师通过省重症医学科专业医师培训,超半数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天津第三中心医院、齐鲁医院等进修学习,其治疗理念和治疗思路与国际接轨,为治愈重症患者提供保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第十三站:德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